一、
吴国的建立
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末期,在今天西北地区的周部族里发生了一件怪异的事情,一只平时很少能见到、长着火红色羽毛的小鸟,嘴里衔着一份丹书,停在了刚刚出生不久的姬昌(后来的周文王)住的房子上。姬昌的爷爷、也就是周族的首领古公亶父听说以后,内心非常的激动,认为这是一个吉祥之兆,上天有意让他的这个孙子负担起振兴周族的使命。不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还是有人编造的,总之因为这只小红鸟,古公亶父改变了周族首领的嫡长子继承方式,而改为由小儿子季历继承君位,以便最后能传位给季历的儿子姬昌。他的大儿子太伯知道了父亲的心思以后,为了成全父亲的心愿,主动让位给小弟,就带着老二仲雍离家出走,千里迢迢来到江南地区,建立了被称为“句吴”的国家。这就是吴国的来历。
在后来长达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吴国一直默默无闻。尽管周天子和那些同姓的诸侯隐约地知道,在遥远的长江下游地区还有这么两个同姓的兄弟,但对他的情况却是不甚了了。对于中原地区的人而言,可以说吴国这个小兄弟显得相当的神秘。北方人看吴国的眼光,类似于现代的我们看某一个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一样,非常的陌生。直到有一天,这个小兄弟居然打败了老牌霸主楚国,人们才刮目相看,争相了解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蛮夷小国究竟是什么来头。
从长期的默默无闻,到令中原诸侯刮目相看,在吴国崛起与强大的过程中,有两个人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一个是吴王寿梦,是他主动与周王朝及中原诸侯国接触,引领吴国在中原政治舞台上登场亮相。还有一个是从楚国逃来的大臣伍子胥,他先后帮助两个吴王上台,并且实行了一系列安君治民的改革措施,使吴国从一个被人看不起的蛮夷小国,一跃而成为傲视群雄的诸侯霸主,可以说他是吴国盛亡兴衰的关键人物。
二、
寿梦的失误
为什么说寿梦在吴国崛起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呢?
公元前585年寿梦上台以后,作出了两个重要决策。
第一,北上中原朝见周天子。因为自从周武王封吴国为诸侯以后,我们基本上不知道吴国与西周王朝的交往情况,就好像北京的亲戚与边远地区的亲戚,因为路途太过遥远,走动很不方便,久而久之就慢慢失去了联系。为了表示对天下共主周天子的尊重,加强吴国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寿梦上台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专程前往中原朝见周天子。这是寿梦摆出的一种政治姿态,要想在群雄林立中做强做大、称王称霸,必须先在诸侯中混个脸熟,尤其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因此寿梦做的这一件事,意味着吴国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在诸侯争霸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二,与晋国结成联盟。寿梦接受中原大国晋国,建立吴晋联盟,共同对抗过去的盟友楚国,由此拉开了长达80年之久的吴楚战争的帷幕。
晋国的帮助,加强军队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并且在战略上来了一个大的转移。吴王寿梦采取的这两个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它使吴国国力日益壮大,加强了吴国在中原地区的影响,这就为以后争夺霸权奠定了基础。寿梦做的另外一件事对吴国的影响更大,什么事呢?就是改变王位继承制度,把嫡长子继承改为兄终弟及。寿梦有四个儿子,他最喜欢的是小儿子季札,为此他决定立季扎为王位继承人,但遭到季札的拒绝,因此他在临死前定下规矩,王位兄终弟及,从老大开始,哥哥死了由弟弟接,一个一个传下去,最后让季札没有理由推辞。这个设计当然是好的,但是他没有考虑到其中可能会有很多的变数,譬如说老大不愿意怎么办?再譬如说即使老大没有意见,要是碰到弟弟先于哥哥死的情况怎么办?所以我们说王位继承制度关系到政权的稳定,不能轻易改变,兄终弟及的方法不符合礼制规定,它很容易引起兄弟阋墙、宫廷政变的流血事件。季札为什么不肯继位啊,就是考虑到这个原因,他不愿意做吴国历史的罪人。因此在这件事上,寿梦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但是,世界上有很多阴差阳错的事情。正是寿梦的这一个错误决定,反而给对吴国崛起与强大起了关键作用的伍子胥走上历史舞台埋下了伏笔。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啊,在吴王寿梦的第三个儿子死后,应该轮到季札做国王了,可季札还是不肯继位,一帮大臣无奈之下只好拥立老三的儿子僚为国王。但是这样一来,却引起了老大儿子公子光的不满。因为他觉得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吴国的王位应该通过他的父亲传到自己,怎么也轮不到老三家的僚继承呀!因此他暗中网罗勇士,打算在适当的时候发动夺权政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伍子胥逃亡到了吴国,参与策划了这场宫廷政变。
三、
伍子胥奔吴
伍子胥何许人也?他姓伍名员字子胥,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楚国的中心范围在今天的湖北境内,但是伍子胥建功立业的地方却是在吴国。那么,楚国的伍子胥为什么要跑到吴国来呢?这还要从他的家族遭遇说起。
伍氏家族在楚国世代为官,伍子胥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楚国的大臣,而且都以为人正直、忠义敢谏著称。如果就这样顺利地发展下去,伍子胥一定会子承父业,成为楚国国王的一名忠臣。但是,造化弄人,偏偏伍子胥父子时运不佳,不仅碰上一位楚国历史上最阴险奸猾的大臣费无忌,还碰巧遇上一位数得上号的昏君楚平王,从此伍氏家族的命运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楚平王时被封为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负责教导太子建。同时教导太子的还有另外一位老师,被封为太子少傅的费无忌。太子建与伍奢的关系非常好,而与心胸狭隘的费无忌却合不来。楚平王在位的第二年,派太子少傅费无忌到秦国为太子迎娶媳妇。这位秦国的姑娘长得非常漂亮,本来是要给儿子娶的老婆,看着不错,费无忌又拍马屁送给了儿子他爹做老婆,把里边的辈份关系全给搞乱了,而且造成了平王父子关系的紧张。因为这件事情,费无忌与太子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想到一旦平王去世而太子建登上王位,肯定会报复自己,费无忌心中便恐惧不安,想来想去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太子扳倒,让他没有机会继承王位,因而总是在平王面前说太子的坏话,挑拨离间平王与太子的父子关系。时间一长,平王越来越讨厌太子,眼不见为净,在平王六年的时候,派太子驻守边关重镇。费无忌趁机又在平王面前诋毁太子,用心险恶地说:太子因为没能娶成秦女,不可能不怀恨在心。而今驻扎在边关,拥兵自重,外与诸侯相勾结,无时不想攻进国都,请君王要多加防备啊!费无忌这段挑拨的话,看上去合情合理,不由得楚平王不信,于是平王就秘密下令边关的将军,要他拘杀太子建。这件事让将军感到很为难,毕竟他奉命拘杀的是当今的太子,此事非同小可,而国王的命令又不能不听,怎么办呢?最后他在发兵之前,派人先向太子通风报信,让他赶紧逃生。太子听到消息后,便逃到宋国去了。
费无忌虽然赶走了太子,心里踏实不少,但是太子的老师伍奢不死,仍然是一种威胁呀。因此他又在平王面前大说伍奢的坏话,还向平王出坏主意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有才能,如不除去,恐怕将来成为楚国的心腹大患。可以将他们的父亲作为人质,召两人前来。”平王听信了费无忌的话,逮捕了伍奢,并要他把两个儿子召回都城,以此作为免他死罪的条件。所谓知子莫若父,伍奢素来知道两个儿子的为人,便回答说:大儿子伍尚为人慈爱孝悌忠义,如果听到我召唤,一定会马上就来。而小儿子伍子胥从小喜欢学习,聪明过人,富于智谋,长大后勤练武功,做事勇敢,有文治邦国、武定天下的才能。而且他的为人很少凭感情用事,为达到目的宁愿忍受冤屈耻辱,是个能成大事的人。他明知来了必死,所以一定不会来的。但是楚平王不信,派人去召伍子胥兄弟。兄弟俩虽然知道这是平王的阴谋,但是无奈父亲在他的手中呀,怎么办呢?商量来商量去,觉得哪怕有一线救父亲的希望也要去尝试啊,因此决定哥哥伍尚冒死赶回都城,为了防止被楚平王一网打尽,弟弟伍子胥出逃投奔太子建。伍奢听到伍子胥逃亡的消息后,很有感触地说:“楚之君臣,且苦兵矣。”楚国的君臣,将要被战争搞得困苦不堪了。哥哥应召而至,果然与父亲一同被处死。
伍子胥逃到宋国,恰逢宋国发生内乱,就与太子建转而投奔郑国,受到郑国君臣的欢迎。后来太子建因为参与晋国颠覆郑国的阴谋,被郑国所杀。伍子胥担心受到牵连,便再次出逃,奔吴国而来。
中原地区那么多国家不选,伍子胥为什么偏偏要选择逃到南方的吴国来呢?其中不是没有道理的。
春秋时代中期的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原地区一直上演着晋、楚两个大国争霸的活剧,两国势均力敌,互不相让,那些在楚国国内遭到迫害的大臣,往往首先选择逃到能与楚国相抗衡的晋国,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复仇。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在春秋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楚材晋用”现象。到了春秋后期,由于晋国内部大臣们争权夺利,矛盾重重,无心与楚国争雄,楚国的逃臣们在晋国难以寻求复仇的机会,于是就选择国力日益壮大并对楚国构成了重大威胁的吴国作为逃亡之地。这就是伍子胥选择逃到吴国的历史背景。
在逃往吴国的途中,伍子胥可以说是历尽艰险,吃尽了苦头。大家一定听过这么一句俗语:“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据说说的就是其中的一次历险经过。
那个时候,交通很不发达,南来北往,没有几条路好选择。在今天安徽和江苏北部的大部分地方,都在楚国的势力控制下。从北方南下前往吴国,必须经过有楚军士兵把守的昭关(今安徽含山县境)。当时,楚平王为了捉拿伍子胥,在全国范围内到处张贴伍子胥的画像,悬赏重金进行通缉,可以说国家的公务人员、军队的士兵没有不认识伍子胥的,尤其在边境的关口,更是重点防守的地方。所以伍子胥要想通过昭关,风险太大了。怎么办呢?伍子胥左思右想,唉声叹气,一夜无眠。天亮了,伍子胥来到水边洗漱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一头黑发竟然在一夜之间全变白了。“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也可能只是个传说,但一夜白头的事情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这说明什么?说明伍子胥心里悲到了极点,苦到了极点。大仇未报身先死,不甘心呐,死也不会瞑目啊!实在想不出好的办法,伍子胥只好硬着头皮上路,也许一夜变白的头发改变了形象,可以救回自己一命。但是,伍子胥的运气实在不好,当他来到昭关的时候,还是被守关的官吏给认了出来,关吏想要拘捕他。就在这个时候,伍子胥急中生智,居然想出了一个化被动为主动的主意。他对关吏说:“国王之所以要搜捕我,是因为我有颗非常漂亮的宝珠。现在这颗宝珠已经丢失。如果你要抓我,我就告发说是你把它抢去吞进肚子里了。”守关的官吏害怕国君将他剖腹取珠,只好很不情愿地把他放了。放在现在来看,我们恐怕会觉得这是一个馊主意,这种馊主意还会有人相信吗?我告诉您,在当时的情况下伍子胥的这个理由还真是有可能成立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史书上说楚国“多淫刑”,什么意思呢?有两层意思:一是楚国的刑罚很多,你不知道国王会给你安一个什么莫须有的罪名;二是楚国的刑罚很重,杀头还是轻的,动不动就会牵连、株杀全家全族。这也就是为什么楚国的大臣稍为犯点错误就不敢留在国内、而要逃到国外去的重要原因。这些情况楚国的官吏是不会不知道的,伍子胥正是利用了楚国官吏的恐惧心理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伍子胥逃亡的途中,还碰到了两位舍身相救的恩人。一位是江上渔父,一位是史贞女。伍子胥尽管逃出了昭关,但楚国的追兵仍然紧追不舍,偏偏这时伍子胥已逃到了江边,宽阔的大江拦住了他的去路。前有大江,后有追兵,凶险已极。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这时伍子胥看到一位渔父在江边驾船打鱼,就向渔父求救。但天色未晚,渔父不敢公然帮他渡江,便要伍子胥先到江边芦苇丛中暂时躲避,待到天黑以后再说。到了晚上,渔父应约前来,给伍子胥带来吃的东西,还把他送过了大江。为了答谢渔父的渡江之恩,伍子胥解下随身携带的价值百金的宝剑,要送给渔父,但是被渔父婉言拒绝。渔父说:“我听说楚王已经下令,对于抓获伍子胥的人赏赐粮食五万石,并让他当官。我难道会贪图你价值百金的宝剑吗?”他还催促伍子胥赶快离开。为了掩盖伍子胥的行迹,最后渔父弄翻渔船自沉于江水之中。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伍子胥一路上餐风露宿,饱一顿饥一顿,终于身体不支,在半道上生起病来,就在今天江苏省溧阳市境内以讨饭为生。有一天,看到一位年轻的女子在溧阳的濑水边洗刷绵丝,旁边的篮子中有些饭食,伍子胥便上前讨要一顿吃的。女子先是拒绝,觉得我一个女人家拿饭给一个陌生男人吃多不合适呀,但是禁不住伍子胥的苦苦哀求,又见他实在可怜,于心不忍,就拿出饭和水,请伍子胥吃喝。伍子胥饱餐一顿以后准备动身,临走要女子藏起用具,以免泄露行踪。女子叹了一口气,说:“三十年来,我不愿嫁人,保持贞洁,怎么适合送饭给男人吃呢?逾越了礼的规定,这是不能容忍的啊!”说完自投于濑水之中。
这位女子据说姓史,不知其名,后人以史贞女相称。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几次游历溧阳,听到史贞女的故事后十分感动,于是专门写了一篇《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并序》,对史贞女的义行大为颂扬。李白的名气太大了,经过他的宣传,伍子胥和史贞女的故事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从以上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老百姓对于伍子胥的遭遇是非常同情的,因而宁可不要楚王的重赏,也冒死为伍子胥提供帮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在伍子胥和楚平王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