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传统政治检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260503
  • 作      者:
    齐涛著
  • 出 版 社 :
    南海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探索不为人知的历史,揭秘历史故事背后的真相,总结历史生活中的点滴教训,分析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吏治等的得与失。对许多被忽略、被误解,甚至被曲解的历史问题和观点,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有深刻的洞见,让我们对历史有一个正确而有趣的认知。
展开
作者简介

    齐涛: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政治史研究,著有《刘晏、杨炎评传》、《繁盛中转型的隋唐五代政治》、《政治与文明散论》,主编的《中国政治通史》曾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以历史为脉络解读、研究中国过往历史社会中的十个方面的知识内容,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通史的历史类图书。这本书通过大量历史史料的研究分析与评论说明,让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及其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风土人情、人文掌故等。本书作者通过大量史实详细阐述了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的传统生活特色,探讨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检讨和反思了传统社会的历史演变之得失。本书着重于探究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的十个深层次问题,包括历代王朝开国、崛起、覆亡、历代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政策得失、历代吏治、农民、内乱、外交等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这一经济制度有三点特性:第一,它是一种层次利益归属制度。虽然对于周天子来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周天子所拥有的与其说是土地的所有权,不如说是领土的主权。土地所有权被大小宗主分层拥有,“藉”与“彻”的收益当然也归入他们名下,周天子只能从各诸侯国君那儿得到一定的“贡献”。第二,无论是国人还是野人,对所耕种的土地都不拥有完整的所有权。国人有有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彻”的性质是税;野人只有有限的使用权,“藉”的性质是租税合一。不论国人还是野人,其轮作、休耕与定期换土易居都在宗族主的统一调配下进行。第三,基于以上两点,赋税税基既不是单纯的人丁,也不是土地本身,而是税人与税地的合一。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剧变时代,表现在土地关系上则是宗族土地所有制向土地国有制的转换。春秋时代,出于列国相争、富国强兵的需要,各国纷纷进行经济变革,其方向无一例外都是强化国家机器,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权益的支配力量。无论是“初税亩”,还是“作爰田”、“作丘甲”,实际上都是划一税制,逐步消弭国野区限,将宗族主对土地的所有权与收益权转换到国家手中。至战国时代,伴随着郡县乡里制度的建立,国家也取得了境内土地的所有权,在此基础上,实行了面向全体国家编户齐民的“授田制”。对于战国授田制,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第一,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特定形态下的土地国有制,它充当着宗族土地所有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换器的作用,国家政权将从宗族主那儿收回的土地所有权实际上又转向了它的齐民。授田制下,以什一之税为主,这种税率的降低与划一,告诉我们农民受田的私有化趋势;至秦王朝时代的“令黔首自实田”,则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成。第二,正由于授田制只是地权关系的转换,所以,它并不是整齐划一地按统一的标准向编户齐民授予土地,对于自春秋以来业已形成的土地私有并未触动。第三,授田制的真正意义是通过授田与赋役征发这种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对编户齐民的直接管理与控制。这一点与同时建立的乡里制度是相辅相成的。第四,授田制下的赋税征收是“顷亩而税”。如《云梦秦简,田律》云:“入顷刍稿,无垦不垦,顷入刍三石、稿二石。”也就是说,不管一位农夫垦种的土地是否达到授田数一顷,都要以顷为单位纳田赋。这种田赋实际上是以人丁为税基,是税人而非税地。
  战国授田制实际上奠定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第二阶段的基础,自两汉到中唐以前的赋役制度,两汉的田税也好,曹魏的屯田户调也好,两晋南朝的占田户调式也好,北朝隋唐的均田制也好,都是这一基础之上的损益变化。对这一阶段的赋役制度,我们应当把握这样几点问题:
  第一,这一阶段仍处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私有化时期,其特性是私有地权的不断被肯定,是国有色彩的不断减弱。两汉时代,私人土地所有制得以巩固与发展.但这一时期,土地国有化的色彩还比较浓厚,国家不仅拥有山林川泽、未开垦土地、无主荒地以及它直接管理和经营的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而且还拥有全国所有土地的终极所有权。
  ……
展开
目录
目录
写在前面
  ——从政治源头看中国传统政治的个性 / 1

第一篇 历代王朝开国论

狡兔死、走狗烹与功臣问题 / 3
新王朝对前王朝的清算情结 / 9
社会秩序的恢复与重建 / 13
让步政策与反攻倒算的是是非非 / 19
开国之君与第二代君主的过渡 / 22

第二篇 历代王朝崛起论

王朝崛起中的文治与武功 / 35
王朝崛起中的扩张与内凝 / 41
迸发式崛起与渐进式崛起 / 47

第三篇 历代王朝覆亡论

王朝覆亡之方式 / 53
王朝覆亡之客观要素 / 69
王朝覆亡之主观要素 / 80
王朝覆亡之自然要素 / 89

第四篇 传统政治制度得失论

传统政权的基本体制 / 101
传统王朝的基本政治关系 / 105
传统政治结构的二律背反 / 114

第五篇 传统经济政策得失论

历代土地问题的实质 / 123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性 / 131
重农抑商与官营经济 / 136

第六篇 传统文化政策得失论

官学与私学的兼容 / 147
思想控制中的专制与自由 / 152
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 / 159

第七篇 历代吏治问题

专断的皇权与吏治问题 / 167
集权政治与吏治问题 / 174
官僚贵族混合体制与吏治 / 181
士大夫政治与吏治 / 184
派系政治与吏治 / 191
内循政治与吏治 / 195

第八篇 历代农民问题

中国古代乡村与农民的变迁 / 201
中国农民的历史特性 / 206
历代王朝农民政策之本来 / 215

第九篇 历代内乱问题

传统君权的双源性 / 227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制衡 / 233
中央王朝对各派政治势力的制衡 / 241

第十篇 历代外交问题

传统外交的基点 / 253
传统外交的基本模式 / 260
传统外交地理方向 / 268

参考文献 / 275
后记 / 28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