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徐连达评说中国历史的205个细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189612
  • 作      者:
    徐连达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徐连达评说中国历史的205个细节》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徐先生每讲一个观点,都会引用一些历史事实,绝不主观臆断。有的实在没有找到史实依据,就在文章中清楚表明待查或存疑。
    本书的语言洗练平实,可读性强。一部好的历史著作,必然要求文字优美。徐先生每讲一事物,必然介绍相关的典章故事,引用诗词名句,融文史于一炉,生动而优美,但决不浮华。
    本书读完以后,给人的一个整体感觉是:这205个历史细节不是孤零零的存在,而是像有了生命一样,使读史者对中国历史有了系统的了解和兴趣。徐先生的历史文章,不是人云亦云,他总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找到自己的独特见解,让人感到读史书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让人手不释卷,不自觉地了解到很多历史知识,学习到很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展开
作者简介
    徐连达,1931年生,浙江省临海市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唐史学会、上海市历史学会理事。专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隋唐史。曾为已故陈守实教授整理《中国土地关系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与吴浩坤、赵克合编《中国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主编《中国历代官制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及《中华名著要籍精诠(社会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读史者要读反映真实的古代历史文化、反映古代人物真实想法,又通俗易懂、受到教育和启发的历史书。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徐连达的新书《徐连达评说中国历史的205个细节》有新意。
    《徐连达评说中国历史的205个细节》分人物、事件、事物、典制、文化、习俗六部分来写,每一部分又大致按照时代顺序编排。205个细节独立成篇,每一篇篇幅很小,平均干字左右,但所引用的史料,信息量很大。所讲细节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取一些长期以来不为大家所知或误解的历史,力争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同时作者力图通过历史细节对我们当代人有所启迪。
    读历史会使人深沉而明智。徐先生的著作,给我许多启发,但是此篇短文难以把徐先生书中的精华准确地表达出来,相信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学习到许多知识,获得很多感悟,激励我们掩卷长思。
展开
精彩书摘
    裴寂和刘文静
    在李渊太原起兵过程中,裴寂和刘文静无疑是两位核心辅臣。两人原为密友,默契配合劝说李渊起兵,又齐心协力佐助李渊攻占长安,后又草创唐初的各项制度,位极人臣。但两人结局迥异:刘文静在武德二年(619年)被高祖以谋反罪处死;裴寂在高祖时期备受荣宠,但到了太宗李世民上台以后,很快被流贬。两人之间的恩怨,确实值得深入研究。
    在太原起兵前,裴寂和刘文静出身基本相同,官职地位也基本相当,并且对时势看法也略同,都有远大的抱负,这是两人能够成为好友并团结一致辅佐李渊的基础。
    两人的祖父和父亲都在隋朝任职,官职都不大。裴寂,祖融,司本大夫。父瑜,绛州刺史。寂少孤,为诸兄所鞠养。年十四,补州主簿。刘文静,祖懿用,石州刺史。父韶,隋时战没,赠上仪同三司。少以其父身死王事,袭父仪同三司。看来,裴寂十四岁就能当上州的主簿,除了其确有才能外,恐怕还是靠家族背景,因此二入都是靠恩荫而开始了当官的生涯。在李渊太原起兵前,裴寂任职晋阳宫副监,刘文静任职晋阳令,两人官职大致相当,都是职位不高的地方官,又同在一个地方任职,两人的交往自然就多了起来,但两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好友最主要还在于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和抱负。
    据《旧唐书》卷五十《刘文静传》载:“隋末,(刘文静)为晋阳令,遇裴寂为晋阳宫监,因而结友。夜与同宿,寂见城上烽火,仰天叹日:‘卑贱之极,家道屡空,又属乱离,当何取济?’文静笑日:‘世途若此,时事可知。吾二人相得,何患于卑贱?”’城上烽火可能是反隋的起义军或者是突厥来犯。从两人一问一答中可见,两人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对时势非常了解和不满,渴望辅佐英主来获取荣华富贵。
    从辅佐李渊太原起义,到后来攻占长安,两人配合默契,为唐朝的开国居功至伟。两人配合促使李渊决心起兵,计杀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义兵起,裴寂进献晋阳宫所贮,并上米九万斛、杂彩五万段、甲四十万领,以供军用。刘文静募兵集众,连突厥以益兵威,并且与李密有旧,可以联络与之结盟。在向长安进军过程中,刘文静指挥军队打败隋将桑显和,执隋将中抵抗最激烈的屈突通,为李渊攻占长安扫清了最大的障碍。后来,裴寂、刘文静又在隋律的基础上,制订了唐初的各项制度。
    但是到了唐朝建立后,原为朋友又有共同政治理想的两人却势同水火。《旧唐书·刘文静传》载:“高祖每引重臣共食,文静奏日:‘陛下君临亿兆,率土莫非臣,而当朝抑,言尚称名;又宸极位尊,帝座严重,乃使太阳俯同万物,臣下震恐,无以措身。”’刘文静对高祖称裴寂为裴监,并引同坐一榻表示异见,把矛头直指裴寂,并且自视甚高,自以才干谋略军功等都高出于裴寂,“每廷议多相违戾,寂有所是,文静必非之,由是与寂有隙”。直到武德二年(619年)十月李渊听信裴寂的建议以谋反罪诛杀刘文静。
    从表面上看,两人的矛盾好像是刘文静民部尚书的地位不如裴寂,口出怨言而引起,李渊赏罚不明导致刘文静被谗杀。而实际上,结合武德时期唐政权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就可以看出:从太原起兵到唐政权建立前,裴寂和刘文静共同辅佐李渊,所以就能团结对敌。唐政权建立后,随着李世民羽翼丰满,已经威胁到高祖皇帝的权威,裴寂和刘文静分属高祖李渊和秦王李世民两个不同的派系,两人的矛盾就自然出现并激化了。 观高祖李渊用人,他一是重用元从大臣,例如裴寂等;二是自己的儿子,例如李建成和李世民。在李渊攻占长安的过程中,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为左右元帅,功劳相当,所以在武德元年(618年)建国时李建成理所当然就以年长为太子,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同时,高祖要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自然也重用李世民,作为军事统帅带兵出征。随着李世民出征次数的增多,其实力大增,李密瓦岗军的很多猛将大都为其所用,这自然就威胁到太子建成的地位,也间接威胁到高祖李渊皇帝的权威。李渊不得不考虑对李世民有所限制。限制的办法,一是调离、削弱李世民手下的文臣武将,二是减少李世民出征的次数,加大建成、元吉、裴寂等出征的次数。而刘文静从太原起义后一直跟随李世民,是李世民早期最重要的助手,理所当然成为高祖李渊打击的对象,在武德元年(618年)七月,刘文静跟随李世民西征薛举失败后,刘文静被除名,后虽被任命为民部尚书,但和唐初官为纳言的宰相相比,已是大不如前。武德元年十一月李世民打败薛仁果,武德二年(619年)打败李轨后,实力进一步大增,李渊就借口刘文静谋反而诛杀之。在杀刘文静之前,裴寂曾言:“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勃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从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当时刘文静虽然没有反叛事实,但他确实才能过人,功劳也很大,又和突厥有旧交,在朝廷有地位和影响力,当时唐朝统治还不巩固,一旦他真的反叛,将为祸很大。高祖诛杀刘文静,既可以解除这种威胁,又能限制、削弱李世民的实力。刘文静临刑,抚膺叹日:“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显然,刘文静虽然知道杀自己的人是高祖而不是裴寂,但到死还没有弄明白自己被杀的真正原因。这与玄武门事变前,李渊把李世民的重要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调离秦王府目的是一样的。与此同时,高祖多次派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裴寂出兵打仗,并对他们多次吃败仗丧师而不见责罚,反而恩遇更重,恰恰说明高祖明知他们的军事才能不如秦王李世民,派他们出征只是限制李世民军事上独大的策略罢了。
    当然,李渊的所作所为,李世民心知肚明。刘文静被杀前,李世民竭力替他辩护,说罪名只是“怨望”而不是谋反;在李世民上台做皇帝后,贞观三年(629年),便找借口把裴寂逐出京城,流放静州。同时,恢复刘文静官爵,为刘文静平反,总算出了一口恶气。
    总之,裴寂和刘文静都为唐朝初年的功臣,之所以造成这样不同的结局,是他们在唐初宫廷斗争中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
展开
目录
读什么样的历史书

第一章 历史人物
中山相机智保位
荆轲其人评价
汉景帝暴戾杀人
晁错与七国之乱
李广终生不封侯
李陵与苏武
疏广、疏受知进退
孔光事迹
黄香与黄琼
曹操与刘备
刘备读书析
关羽的评价
刘禅称阿斗
却正与谯周
崔浩之死
东晋将相
东晋南朝的王氏家族
高凉郡冼夫人
李渊何以能战胜群雄建立唐朝
李渊杀降王
娘子军
裴寂和刘文静
李密多疑
李密与项羽
徐世绩多智
常何其人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
唐名臣后代
唐明皇称“快活三郎”
“伴食”宰相卢怀慎
李白与杨贵妃
安禄山形貌
李泌多智
张延赏畏祸
段秀实事略
韩弘顾大局
文宗与昭宗--失意的君主
唐代博陵崔氏门族之盛
唐代裴氏门族之盛
唐代萧氏门族之盛
桑维翰与景延广
五代宰相冯道
张齐贤治州养民不生事
宋朝宰相王旦
狄青智略
包拯名震四方
沈万三
妲己不姓苏
边韶教学
张衡博识
王烈以德行化解乡里纠纷
蔡邕与蔡文姬
‘蔡邕识灾异
文姬女儿为羊祜母
郭璞精通卜筮
陶侃励志勤劳、办事综理细密
抱朴子葛洪
竹林七贤的精神生活
北周数学家甄鸾
裴度与《平淮西碑》
白居易晚年演习佛经
九老图与耆英会
王安石的晚年生活
历史时代与英杰人物

第二章 历史事件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孔子见南子
吴季札让位说
西施的归宿
曹操致书诸葛亮
诸葛亮的修身与治家
柳虬直言
晋阳起兵
唐太宗的“求谏”与“纳谏”
张蕴古献《大宝箴》及其死因
唐代宦官统兵之始
玄宗开元之治
玄宗内起居注
玄宗天宝时期的由盛转衰
玄宗兄弟友悌
李宓伐南诏战死考释
哥舒翰兵败灵宝西原析
唐帝迎佛骨
庞勋之乱祸萌于王式屠戮徐州衙兵
皮日休之死
唐昭宗置相
唐昭宗体恤文士
郑綮相昭宗
韩世忠罢兵权
元顺帝巧思

第三章 历史事物
笏的产生与作用
束惰释义
万里长城
冗滥除官
铜雀台、二乔
广陵观潮
少林寺与少林僧兵
隋江都郡辖县除两都外最广
瓦岗军正名
楼罗与喽啰
没字碑
唐代后宫宫嫔之多
唐人避讳知多少
集贤殿修书院
唐人小说中贡士行关节
江砚宣毫
三受降城
唐和戎城、白亭军
韩愈家世
扬州女子
衙内的渊源演变
欧阳修籍贯
五代时的苛捐杂税
封建皇帝长寿者极少
戒石铭、匾额及其他
行状、墓志与自传
魏忠贤生祠
明清的清客
上书房与南书房

第四章 典制
先秦时期国君的用人
两汉察举制度
两汉的征召与辟举
九品中正与选官
唐代贡举与选士
宋代科举
明清科举制度及其流弊
八座称呼,历代不同
五百
白直
视草
传诏、传制、传教
假黄钺
九锡
唐代官吏的考课制度
唐代选官标准
李德裕论中央集权
唐取士防范疏阔无禁制
五坊小儿使
明代厂卫序说
明初的锦衣卫
英宗、宪宗时期的东厂与锦衣卫
孝宗、武宗时期厂卫势力的消长
世宗时期锦衣卫势力达于鼎盛
神宗万历前后的锦衣卫
天启、崇祯时期的东厂权力

第五章 文化
说赵氏孤儿
史官直书
“祖龙”喻秦始皇
书仪
胡广评价的变化
正史与历史演义兼说三国
英雄与竖子
汉魏以来官署多称寺
乌衣巷
何逊爱梅
竹林七贤
高欢与《敕勒歌》
王通《中说》非阮逸伪作
砥柱铭
《新唐书》省文之失与得
唐代流行《浑脱舞》
开元十八学士
姚崇口箴
宋璟《梅花赋》
颜真卿联语
韦应物忆少年的诗歌
三教论衡
代宗崇尚佛教
(唐)诗体文体的类别
公孙大娘舞剑器
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杜牧《清明》诗中杏花村
裴度《中书即事》诗
绿野堂
韩愈称撰史必招祸
段成式与《酉阳杂俎》
唐重牡丹
唐代赏花成俗
九月重阳插茱萸
俗语“白打”
黄鹤楼之“黄鹤”是人名还是物名
太公家教
杨贵妃成仙传说
醉翁亭记
王安石的《万言书》和《兼并》诗
清明上河图
王应麟与《困学纪闻》
文体异名
首县县令
清代典史趣语
金陵十二钗
八仙及其故事的由来
董永妻
难得糊涂
注书的难处
小姐异义

第六章 习俗
除夕行傩
荷紫、紫荷、紫荷囊
正月元日饮屠苏酒
乞如愿迎紫姑
千秋节
七夕乞巧与“金针渡人”
唐宋文身之俗
手帕姊妹、香火兄弟
斗蟋蟀
石敢当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