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9年7月,宋襄公在宋国盂地(今河南睢县西北)与齐、楚等国 会盟。会盟为的啥?不就是为了确定谁来做老大嘛!宋襄公提出,应以爵 位高低来推选盟主。所谓爵位高低是这样排的:公、侯、伯、子、男。这 宋襄公是公爵,在与会的众诸侯中爵位最高,按这样排的话,盟主铁定是 他宋襄公无疑。没想到跳出一个楚成王,说:“我是王爵,盟主归我。” 宋襄公有点气:“你本是子爵,你那个王位是自封的,哪能算数?” 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呗,反正楚国不缺拳头,随从官员们脱掉外衣,露 出亮堂堂的铠甲,冲上前去,把宋襄公抓了起来。然后,楚国军队押着宋 襄公,攻打宋国都城。公子目夷挺机灵,对楚军说:“国君既然被捉,就 不是我国之主了。现在我已经继位为君,你们押着前任国君,屁用没有。” 楚军攻城没攻下来,在齐国和鲁国的调解下,楚成王把宋襄公放了。宋襄公回去后,目夷也仁义,把国君之位还给了宋襄公。2 宋襄公人是回来了,可被擒之仇一直在他心里埋着,不报这仇饭也吃 不香。第二年,公元前638年,宋襄公怒气爆发了,先是攻打楚国的小跟班——郑国。楚成王当然不乐意,便派出军队来攻打宋国。于是,楚、宋在 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两岸驻扎下来,准备决战,楚军在北岸,宋军在南 岸。楚军先渡河,公子目夷认为这是进攻敌人的好机会,对宋襄公说:“楚国仗着兵多将广,大白天就敢渡河。趁他们刚到河中间,我们让军队迎 头痛击,保证打得他们狼狈而逃。” 不料对打架本来最热心的宋襄公却不干了:“你说得不对,我们是讲 仁义的国家,怎能在人家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就打人家呢?” 楚军渡河上岸后,急忙排列军队。公子目夷看楚军的队伍还很混乱,再次进言:“再不能失去战机了!趁他们没把阵势摆好,我们赶快进攻,还有希望获胜。” 春秋首霸齐桓公挂了后,他的五个儿子都想当国君,大家你争我斗不 亦乐乎。家里边不安宁,齐国也没那个能耐当霸主了。内乱中失势的齐国 公子昭想起父亲曾跟他说过,宋国国君宋襄公为人仗义,会对他有所帮助。公子昭想想也觉得反正没有别的路可走,不如去碰碰运气,于是就跑路 来到了宋国,寻求国际援助。宋襄公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学习桓公好榜样”,当一个威震天下 的霸主,于是亲自率领军队护送公子昭回国。到了齐国,宋襄公杀死了齐 国的竖刁、易牙等奸臣,立公子昭为齐国国君,这就是齐孝公。平定了齐国的内乱后,宋襄公那叫一个意气风发,约了曹、邾、鄫等 小国在曹南会盟。会盟时,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宋襄公让邾君把鄫君杀 了,以他作为牺牲来祭奠社神。再后来,宋襄公觉得楚国的力量非常强大,想约楚国会盟,借楚国的 力量压服中原各国。他将这主意抖出来时,他哥哥公子目夷坚决反对。目 夷说:“我们宋国算什么,别吃饱了撑的去当霸主。你非要这么干,那就 等着挨打吧!” 这话,铁了心要当霸主的宋襄公根本听不进去。楚成王接到宋襄公请他会盟的邀请,居然同意了。齐孝公是宋襄公扶 立为君的,也愿意与宋国会盟。齐、楚两个大国既然同意,很多中小诸侯 自然随大流,都愿意参加,宋襄公还是不干:“我们是讲仁义的国家,怎能在人家没摆好队伍时 就进攻,那不是趁人之危嘛!”襄公依据的是《周礼》中关于战争的“礼”,大意是说君子打仗,不会去伤害敌人的伤兵,也不俘虏长了白头发的 老兵。那时候的战争规矩是:不靠地形的优劣,我虽然是亡国(宋为商的后 代封国),也绝不在敌人没列好队时发起攻击。不久,楚军摆列好阵势,敲响战鼓,扑了上来。宋军虽然努力作战,但终究不是强大楚军的对手,败下阵来。乱军之中,宋襄公中了敌人一箭,狼狈而逃。宋军撤退到国都睢阳,目夷不住埋怨襄公。宋襄公还冲他宣讲了一番 作战时怎样讲究“礼”的歪理。结果,这一箭把宋襄公射得挺狠,一年以 后,他去了西天报到。3 孔老夫子说人要遵守“五礼”,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礼的 关系是在心为仁,发而为义,约之以礼,通之以智,则之以信。对国君的 要求最重要的是守礼,礼就是国君的言行标准。在春秋战国这个“乱世”,刚开始人们都还以五礼为准则,但如果有 人开始破坏了五礼,起了个带头作用,比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破坏了“信”,那么大家也就不再遵守五礼了。毕竟人都是喜欢自由的,与其被五礼 束缚,还不如不被五礼束缚,反正自己又不是主犯,一国之主不就那么搞 吗?因此,在大家都不守礼的情况下,还去守礼的宋襄公就显得比较另类 了,不但另类,还成了“蠢猪”的代名词,被毛泽东讥为“蠢猪式的仁义 道德”,成了千古笑柄。仁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社会理想,不能说没有积极意义,但是如果 作为一种凝固的教条,却是有害的。P3-P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