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华文明的根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04075
  • 作      者:
    姜义华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继《中国震撼》之后
  再次倾力关注中国精神的历史总结和中国道路的文化解读
  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百年追问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重磅推出
  著名历史学家姜义华新著
  《中华文明的根柢——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
  著名党史专家李捷
  著名国际关系学专家张维为
  著名政治学专家林尚立
  著名历史学专家许纪霖
  联袂诚挚推荐
展开
作者简介
  姜义华,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史学理论及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代表作有《章太炎思想研究》、《百年蹒跚——小农中国的现代觉醒》、《理性缺位的启蒙》、《现代性:中国重撰》、《章炳麟评传》、《天下为公——孙中山思想家剪影》、《史学导论》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究竟基于什么样的文明根柢,经由怎样艰难的探索和艰苦的奋斗历程,方才走到今天?中国凭借着这一文明根柢,将迎来一个什么样的明天?
展开
精彩书评
  一个民族,不可以没有精神,不可以没有支撑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民族复兴,最重要的是文化复兴、精神复兴。说到底,就是要在当今涌动的思想大潮之中,重塑民族的精神支柱,重塑民族的核心价值。姜义华教授的这部专著,秉持民族发展的使命感,秉持科学冷静的治学态度,秉持开放多维的研究视角,解读了“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这一重大课题。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李捷

  姜义华教授的这本书值得所有关心中国命运的人来认真品读。姜教授对中国崛起背后的文明根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揭示了这样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一旦我们脱离中华文明的根柢,我们就要遭受挫折,而在中华文明根柢基础之上进行探索和创新,我们就能成功。这个结论对于中国崛起的方式和方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文明无疑是中国模式超越西方模式的最大精神财富和智力资源。
  ——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震撼》作者 张维为

  寻求民族传统与精神的现代价值和意义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所在。不论对个人,还是对民族来说,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从何而来,走向何方,才能真正把握自己。这就需要自省与反思。只有不断自省与反思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民族。本书正是这种自省与反思的思想成果,其价值不仅在于学术,更重要的在于启示人们:中华民族不能仅仅从他者来认识自己,重要的是要从自身来认识和把握自己,在自省中自觉,在反思中自信。这正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根柢所在。
  ——复旦大学副校长、政治学系教授 林尚立

  姜义华教授的这本大书,所展现的是一位著名历史学家历经半个世纪的深邃思考,穿越古今,融会中西,气势恢弘,力透纸背。他从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层所提炼的若干大问题,既是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之现实抉择,也将为人类的普遍困境提供东方的智慧。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历史系教授 许纪霖
展开
精彩书摘
    二、民族复兴是内生与外铄积极互动的成果 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外铄催化内生,内生同化外铄,内生与外铄积 极互动的产物。 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在西方列强大规模入侵,给中国造成严重威胁 与空前危机的刺激下开始起步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华民族复 兴属于所谓“外铄”型。但中华民族复兴的真正开始,是由“外铄”引发 的“内生”。 先是西方国家的机器生产、科学技术,西方国家所主导的世界市 场,然后是西方各国的经济与政治制度,刺激了最先与西方国家打交道 的中国官僚和士人,以及商人、买办,他们想过将英国模式、沙皇俄国模 式、普鲁士模式、日本模式移植到中国,也想过将法国模式、美国模式移 植到中国,希望走西方这些国家走过并取得成功的资本主义道路。 然而,这些移植虽然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成效,却又引发了中国极 为激烈的新的社会冲突,引发了中国社会下层民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 激烈反弹。这是因为“西化”道路本质上就是剥夺农民和广大殖民地 人民,而当时的中国自身就处于列强共同奴役之下,资本原始积累和资 本集聚积累的负担全部落在本国农民身上,广大农民迅速破产,却又无 法在现代工业、现代城市、现代市场中找寻到新的出路,分享现代文明 的成果。因此,西方勃兴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等种种激 烈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潮,在20世纪初的中国赢得了强烈的共鸣。 在十月革命刺激下,不少志士仁人转而学习苏联,希望走苏式社会 主义道路。走这一条道路,确实取得过成效。但“苏化”道路,就迅速 实现工业化而言,本质上其实也是依靠剥夺农民,通过剥夺农民和其他 劳动者对于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支配权,以及他们对生产、产品流 通、产品分配的自主权,乃至若干人身自由权利,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和后续的高积累,实现对劳动力流动的全面控制,将土地红利、资源红 利、资本红利、人口红利都控制在国家手中。这条道路使广大农民和其 他劳动者付出了沉重代价,因遭遇到亿万农民和其他劳动者各种形式 的抗拒而最终难以持续。 孙中山有着极为宏大的世界眼光,一直如饥似渴地谋求从西方各 国寻找到有益于中国振兴的成功经验,但他自始至终立足于中国的实 际需求,坚守中国自身的主体性。他是提出“以世界之资本主义成就 中国之社会主义”的第一人,同时,很早就已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 其田”,要求将中国振兴和满足中国最广大的农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具有同样宏大的世界眼光和开 放心态,同时,根据中国农民是小农经济的农民这一最基本的国情,将 工作重心放在发动广大农民进行以平分土地为核心的土地革命,努力 让他们直接享有中国崛起的成果,从而赢得了广大农民对这一革命的 热情拥护和积极支持。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还特 别注重联合所有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社会力量,这是新民主主义 革命取得辉煌胜利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建立后,一度师法苏联,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路。在改革开放 中,中国非常自觉地努力吸收世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各种优秀成 果来充实自己,以中国自身为主体,建立了与世界空前广泛而密切的联 系。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广大农民重新获得了对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的自主支配权,农田和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农村资 本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产品市场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 育,传统农业经济开始全方位地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农民有了前所 未有的机会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经营管理能力,培育现代 精神、现代理念、现代素质。中华民族复兴的独创性与时代性,在广大 农民和全体劳动者成为中国崛起的最大得益者,成为中华民族复兴最 强大的内在动力这一点上,得到了最集中的表现。同时,在改革开放 中,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所有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都获得充分发挥的 空前机遇,他们在中华民族复兴中发挥了先锋和骨干的作用。 中华民族复兴发端于外铄,而之所以能够成就于内生,成就于内生 同化外铄,内生与外铄形成积极互动,其深刻的根源,就是中华民族复 兴有着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为其基础。P4-6
展开
目录
导论 我们文明的根柢和核心价值是什么?
第一章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柢: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
一、 民族复兴是不争的事实
二、 民族复兴是内生与外铄积极互动的成果
三、 中华文明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文明
四、 中华文明历久而弥新
第二章 根柢之一:百年来大一统国家的成功再造
一、 放弃建立汉族单一民族国家,坚持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传统
二、 放弃建立联邦制国家构想,坚持建立单一制国家
三、 修正分权制设计,强化和改善中央集权制
四、 地方自治与中央集权的争衡
五、 从醉心两党制到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六、 民族复兴与王朝体系的完全终结
第三章 根柢之二:家国共同体的传承与转型
一、 中国传统家国共同体的基本结构
二、 复合型所有制奠定家国共同体经济基础
三、 传统家国共同体中个人存在的价值与功能
四、 近代个人本位主义对传统家国共同体的挑战
五、 社会大同主义打破传统家国共同体的尝试
六、 家国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复兴中重建与转型
第四章 根柢之三: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民族精神坚守与弘扬
一、 中华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民族精神的历史传统
二、 民族精神与辛亥革命时期救国救民各种方案的探求
三、 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
四、 当代民族复兴中民族精神的坚守与光大
第五章 中华政治伦理的核心价值: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一、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治国的核心价值和制度沿革
二、 近代西方民主主义对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挑战
三、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当代演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六章 中华经济伦理的核心价值:以义制利、以道制欲
一、 “以义制利、以道制欲”的传统经济伦理
二、 “经济人”与功利主义冲击下的中国回应
三、 “以义制利”现代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第七章 中华社会伦理的核心价值:中为大本,和为达道
一、 “中”为大本、“和”为达道的意义
二、 近代线型进化学说的输入及其实践
三、 民族复兴:丛林法则与“中和”法则的再次博弈
第八章 中华文明世界伦理的核心价值:德施普也,天下文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