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玉与龙: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探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363249
  • 作      者:
    李荣编著
  • 出 版 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探析:玉与龙》中自有玉和龙。玉的前世今生,龙的归去来兮,李荣先生不是职业作家,也无心要做什么职业作家的。但他骨子里似有点不安分的自由人基因。看似守静如玉,心却生龙万般地资深媒体人,少有表露的自由天性,使他能够有灵性和静气,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展开
作者简介
    李荣,男,1962年7月生,陕西西安人,文化与传媒博士、高级记者。现任陕西广播电视台研究发展部主任、陕西卫视华夏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研委会副秘书长、陕西省广播电视协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主任。荣获“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人才”称号。“金长城传媒奖”2010中国传媒学术人物贡献奖。中央电视台栏目评价专家。
    长期工作在电视传播一线,采编了大量具有时代气息和“三贴近”的电视新闻作品。 《莫让失地农民再流泪》等50多件作品,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大奖。在《求是》《社会科学战线》《现代传播》《光明日报》等全国权威、核心期刊及报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先后主持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高校学术基地三项省部级课题。主编出版了《突破口》、《陕西电视台蓝皮书》等多部专著。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探析:玉与龙》里的插图是书画和影件的精品之作,书籍装帧设计很有创意。《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探析:玉与龙》集科学、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美学之大成,以玉龙为主脉,穿越中国历史和自然大时空,是一部玉龙文化的大通观。
展开
精彩书评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玉是华夏文明的象征,几千年来,炎黄子孙都对龙充满着崇敬,视玉为最高贵的宝物,李荣先生花数年心血,广集博览,揭秘探微:从传说到现实,从远古到当下,从诗文到科学,荟萃了龙玉文化一本小百科,既有知识性、趣味性,更有思想启示性和科学实用性,是一本对龙玉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不能不读的书。
    ——当代著名诗人、作家,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雷抒雁
    
    10年前,读到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的名作《菊与刀》,深度被吸引,感到这是了解日本民族绕不过的读本,是日本人的名片,10年来我一直在思索:日本有《菊与刀》,那么中国人的名片是什么呢?我现在看到了答案:中国有《玉与龙》,这是了解中华民族也绕不过去的读本;我是学理工的,建议学理工的朋友也能读读这本书,一起分享难得的喜悦。在玉与龙的辉耀腾挪之间,映射着中国人的精神DNA,闪烁着中华文化的光彩。这本书首次把玉文化与龙文化有效整合,视角独特有趣。其中蕴含的玉龙文化知识、独特思维方法以及为人处世的智慧,对我们科技工作者的思路开拓大有裨益。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 王光谦
    
    玉的前世今生,龙的归去来兮,本书已说明白了。这本书属于编著,但原创的含量却是很大的.书里的插图也是书画和影件的精品之作,书籍装帧设计很有创意。全书集科学、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美学之大成,以玉龙为主脉.穿越中国历史和自然大时空,是一部玉龙文化的大通观。
    ——原陕西日报副总编辑、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任中南
    
    李荣这部著作,达到了重构性运用多学科视角的研究范式和出场路径,为我们深入浅出地思考并试图解决当前转型期诸多民族心理和文化适应性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和现实途径。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 欧阳宏生
    
    《玉与龙》把“玉体”与“龙魂”娓娓道来,使读者在饶有兴趣的阅读中,享用了中华文明一席精神美餐,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玉与龙的考证和表述上,而是作者处于新闻职业的敏感,用玉和龙承载的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探究。
    ——人民日报驻陕西记者站原站长,高级记者,西安市收藏协会名誉会长 孟西安
    
    玉是至善至纯的灵物,龙是代表国人精神追求的图腾。在这本书里,我们读到了在儿时课堂听到的圣贤之德、青年时期打拼社会经历的不懈追求。这是一本从理性到感性世界,都能读出智慧和昭示的好书。
    ——媒体策划人 刘宽(70后)
    
    这是一部逸趣横生又充满无限民族文化情怀的读物,枕边放一册,精彩故事可以陪伴我入眠,白天打开,又可以觉察到丝丝点点的文化踪迹,带给我无尽的思考和遐想。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马京晨(80后)
    
    带着一颗好奇的心打开并细细品读这本书时,书中精彩的故事、诗歌,美丽的图片深深地吸引了我。不要以为我们90后只是盲目的崇拜欧美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其实我们是怀着一颗炽诚、神往、崇敬之心的。
    ——西安高新一中 杜雨程(90后)
展开
精彩书摘
    玉智,优质玉可制作乐器,因玉质地坚硬细腻,故击之声音舒展清扬,散播四方,听起来和悦,这是玉石富有智慧和远谋的表现。
    玉勇,玉虽硬度不算太高,但韧度在自然宝玉石中居首故玉有宁折断而不弯曲,显坚贞不屈的勇敢精神,即使折断也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玉洁即廉洁,清廉。“忮”即嫉恨。“絮”音洁。“锐廉而不忮”,指玉碎之后,断口虽然锐利,有能力嫉恨报复于人,或求得好处,但玉能保持廉洁而不为之。
    由此可见,玉的人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国人认为玉聚天地之精华,凝山川之灵气。玉入其国则为国之重器,玉入其家则为传世之宝。在宗法制的影响下,家国同构,家是国的放大,国事家的缩小。而玉于家国,则是重器乃至传家之宝,国人之爱玉、重玉由此可窥一斑。玉是中国人独特人格特征乃至审美的承载物和物化的精神象征物,寄托了人民的虔诚的信仰、精神的追求和艺术的情怀。它是崇尚自然、仁爱温和、圆润通达、高贵坚贞、执中守义、不折不挠等传统美德精神的物化,玉的发展可以说镌刻着国人的心路历程。玉之一物,寄托了国人丰富而深沉的情愫。
    相比于中国,西方人更是热衷于钻石,黄金等物品,钻石与黄金都有着鲜艳的光泽,能够惹人注目,这也与西方人追求表现自我、个人英雄主义等价值取向有关,而中国人喜欢玉石的圆润通达,这也能够体现国人内敛、含蓄的品质。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之誉,除国人爱玉、重玉的原因外,这也与我国的自然原因不可分割。我国玉石开采历史悠久,分布地域极广遍布大江南北、山川河岳,蕴藏丰富、种类齐全。西起昆仑—祁连山、北至东北—内蒙、秦岭、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喜马拉雅山及东达沿海等地是我国宝玉石资源主要成矿带。目前已发现各种玉石170余种,其中软玉、硬玉等高档玉9种,其他为中低档玉、印章石和彩石。最著名的当属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玉和湖北绿松石,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玉出东方龙腾中华——玉和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
玉与龙,是中华文化双子星座
以玉比德
玉为祥瑞
神秘的龙玉图腾
龙生九子
中华第一龙
玉龙同辉,和合共生
玉与龙“合璧”“龙邮大全”

第二章 玉不去身圆融大气——谦谦君子的处世哲学
玉养人,人养玉
孔子崇尚玉,把老子称为龙
好人不打官司
中国人喜欢佩玉,日本人喜欢佩刀,美国人喜欢戴钻
中国人善于变通
曾国藩:送干爹一把纸扇
胡雪岩:两千两银票

第三章 完璧归赵玉心龙胆——中国人的忍辱负重和社会担当
玉心龙胆
“和氏璧”的前世今生
完璧归赵,不辱使命
从古到今,中国人追求真理的血总是热的
“卅二万种”的传奇
国庆献礼的四件“惊世珍宝”
利比亚撤侨展东方巨龙雄风

第四章 传国玉玺真龙天子——国人为什么唯官和怕官
龙:帝之DNA
玺:王者之印
玉:润泽皇田
权:为民所拜
仕:怪圈靠山
情:为民所系

第五章 玉房男风包容兼蓄——只做不说的同性恋文化
讳莫如深的性文化
分桃龙阳
明朝男风
福建男风
笔秀勇风
美男破老
男风之衰
男风评说
“敢爱不敢说”的现状

第六章 通灵宝玉望子成龙——中国人的教育观
望子成龙
从《三字经》到《弟子规》
“别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诱惑性
李明博批韩国“学历膨胀”现象
无论城乡,教育公平正在被打破
从“拼爹”到“坑爹”,“虫二代”不断涌现
贾宝玉一波三折人生路警示后人
现在是中国传统文化“认祖归宗”的时候吗?
“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
“虎妈式家教”之争
“中国教育行动”让教育回归社会

第七章 温润祥瑞祈福从善——寺庙为何香火旺
通灵玉器,中介人神
男戴观音女戴佛
分香散玉,玉避不祥
积德行善的观音
笑口常开弥勒佛
与孔子同时代的释迦牟尼佛祖
龙王施威,无有不吉
佛是人向善的心
十三棍僧救唐王
“灵山胜会”胜出的微笑
佛说,放下
人生只在呼吸间
求人不如求己
心中有善,才不会生恶
活好应该活在当下
活得坦然

第八章 寸玉难辨赌石了断——国人为什么好赌博
第九章 金玉其外珠玑满堂——国人为什么“好面子”
第十章 怜香惜玉倾国倾城——江山代有美人出
第十一章 琼浆玉液饕餮盛宴——饭局社交何其多
第十二章 玉纳万象龙行天下——外国人眼中的玉和龙
附录 《资治通鉴》农历龙年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