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史学文库:中国文化史探研》:
(四)引清水人汴以减少泥沙淤积
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是引索、须水入汴和导洛通汴。
引索、须水人汴开始于宋初。“太祖建隆二年春,导索水自旃然,与须水合入于汴。”②此项工程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索、须二水虽然水清但流量较小。于是,人们又想到了洛水。
导洛通汴,是从汴口往西沿广武山下之黄河滩开渠50余里,至洛河人黄河处之洛口,引含沙量不大的伊、洛河水人汴河,故又称“清汴”。神宗元丰元年(1078),西头供奉官张从惠指出:“往时数有建议引洛水入汴,患黄河啮广武山,须凿山岭十数丈,以通汴渠,功大不可为。去年七月,黄河暴涨,水落而稍北,距广武山麓七里,退滩高阔,可凿为渠,引洛人汴。”③次年,神宗任命宋用臣为都大提举,导洛入汴。四月动工,六月就告竣工,“自任村沙口至河阴县瓦亭子,并汜水关北通黄河,接运河,长五十一里。两岸为堤总长一百三里,引洛水入汴”④。
此项工程完成后,汴河水深一丈,波流平缓,大大提高了汴河的运输能力,比较有效地保证了汴河的畅通。《梦溪笔谈》卷二十五记载:天圣(1023~1032)以后,尽管一些河段“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甚至屡次告急、决口,但汴河仍能保持“通流不绝”,与这些措施是有直接关系的。从此以后,“江淮扁舟,四时上下,昼夜不绝”⑤。由于导洛通汴成功,通航期得以延长,原来三司纲船旧以清明日为人汴时间,这时可以提前到二月一日,甚至可再早一些时日⑥。
当初,导洛人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淤,此法也确实发挥了这样的作用,但仅仅过了十多年,就有人提出了异议。如哲宗元{;占四年(1089),御史中丞梁焘上奏:“臣闻开汴之时,大河旷岁不决,盖汴口析其三分之水,河流常行七分也。自导洛而后,频年屡决。”⑦这代表了当时许多人的观点,认为导洛人汴以前,汴河可以分黄河之水势,而导洛人汴以后,汴河水虽然清了,分黄河水势的作用却没有了,因而导致黄河频年屡决,于是从次年十月开始,依然实行引黄河水人汴,导洛人汴之法便不了了之。
(五)设置水柜和滞洪区
在水源不足的河段,利用天然或人工湖泊贮蓄水量,以补足运河用水,这种专门的供水设施称为水柜。用水柜补充运河水源,如淮南运河的陈公塘、江南运河的练湖都是这样。有时水旱河干,就必须完全依赖水柜放水济运,以维持最低的通航水深。
北宋政府为了保证汴河的畅通,还采取了许多辅助措施,在汴河上游沿岸设置水柜,蓄清水以济河水之不足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汴河所设立的济运水柜数量可谓不少,苏辙《乞给还京西水柜所占民田状》奏称:“乞令汴口以东州县,各具水柜所占顷亩,每岁有无除放二税,仍具水柜之可与不可废罢。”①可见当时汴口以东州县多设立水柜。著名的要算京西界大白龙坑及三十六陂。早在宋太祖建隆二年(961),便开始修建汴渠济运水柜,是年二月,太祖“幸南城观修水柜”②。不过,汴渠水柜大规模建立是宋用臣作为导洛通汴总规划的一部分提出的。因为导洛通汴后水源一般都可以满足需要,所以汴河水柜的作用不如淮南运河和江南运河那么显著,而且水柜所占田地面积不少。苏辙和刘挚在元祜元年(1086)曾建议废罢汴河水柜。知郑州岑象求也上奏说:“自宋用臣兴置水柜以来,元未曾以此水灌注清汴,清汴水流自足,不废漕运。乞尽废水柜;以便失业之民。”③朝廷采纳了苏辙等人的意见,于当年十月废中牟、管城等县水柜。
到绍圣四年(1097),贾种民等要求恢复清汴的同时,杨琰又请“依元丰例,减放洛水人京西界大白龙坑及三十六陂,充水柜以助汴河行运”;贾种民也请求“复柜清水,以备浅涩而助行流”,④。当时朝廷采纳了贾种民等人的意见,在恢复清汴的同时,也恢复了部分水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