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札记:面向公众的文化遗产研究随笔》顾名思义是对“国保”的一些研究记录,心得和体会。“国保”一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简称,指的是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作为新中国的首创,它的评定和公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项重大文物保护举措。自1961年3月4曰第一批“国保”公布以来,在50年的时间里,国家先后公布了六批2352处“国保”。其中许多都是名胜古迹,如故宫、八达岭长城、山海关、嘉峪关、十三陵、颐和园、清东陵、清西陵、曲阜孔庙、孔府、孔林、殷墟、秦始皇陵、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布达拉宫,等等。它们有些是皇宫禁苑,自古多神秘;有些则是人们的旅游休闲之地,信众们的顶礼膜拜之所,历来是文人骚客纵情肆意的泼墨对象。历代的志书、游记也多留有记载,如北魏的《水经注》,唐朝的《元和郡县志》、《括地志》,明代的《徐霞客游记》,清代的《日下旧闻》、《钦定日下旧闻考》等都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此外各地通志、州志、县志等也有详略不等的记述,有的还配有图示。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有些“国保”早已熟知,而有些“国保”还很陌生。笔者在学习文物考古和从事文物工作的20年间,有机会走近很多“国保”,得以对其中的一些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国保札记:面向公众的文化遗产研究随笔》的主要内容也正是基于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