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板桥吟诗赶小偷
小偷听他这样一说,赶忙转身出门。只听郑板桥又吟道:“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心里害怕了,心想那就爬墙吧,刚要爬上墙头,又听见郑板桥说:“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然有一盆兰花,于是细心避开,不料脚刚落地,又听屋里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天黑赶家门。”就这样,郑板桥用巧吟嘲讽的诗句把小偷“送”出了院子。
【史话趣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那些图谋不轨、心怀鬼胎的恶人,我们除了高喊捉贼,正面交锋之外,还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和他们进行“心理战”。小偷做贼心虚,处处谨慎小心,我们恰恰可以利用这个心理,让他们的阴谋不攻自破。
2. 果戈理请客时“抄菜单”
有一次,果戈理请一位朋友到饭店吃饭,在点菜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份很有趣味的菜单,于是掏出笔记本,一道菜一道菜地抄了起来。直到服务员把菜都端了上来,他还在聚精会神地抄,完全忘记了身边的朋友。朋友很生气地对他说:“你到底是请我来吃饭的,还是请我来陪你抄菜单的?”说完,朋友愤愤地离开了饭店。果戈理一个人坐在那里,仍旧专心致志地抄菜单。后来,果戈理把这份菜单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一篇小说里,使小说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那位朋友读后十分高兴,也谅解了果戈理。
【史话趣谈】
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很多我们平时毫不留意的小细节,都可能成为伟大作品的点睛之笔。所以,我们一定要擦亮自己的双眼,随时随地做一个有心人!
3. 慈禧太后让司机跪着开汽车
有一天,慈禧太后感觉汽车开得非常慢,便问孙富龄怎么回事。孙富龄不敢说是因为跪着开车,没办法踩刹车,为了安全才开得这么慢,只好编了个谎话,说车子有点毛病,不能开快。后来,孙富龄因为没有及时踩刹车,险些在路上出了车祸。这可吓坏了王公大臣们,他们纷纷请求慈禧太后不要坐汽车了。在群臣的苦劝下,慈禧太后无奈地被人搀扶下车,中途又换了十六抬大轿。
后来,慈禧太后渐渐对坐汽车失去了兴致,这辆汽车也被闲置在颐和园里了。而跪着开车的司机孙富龄,因为害怕自己日后有麻烦,便携家带口逃出了北京。
【史话趣谈】
在闭关自守的大清朝,崇洋媚外成为了一种“时尚”,人们趋之若鹜地追求新式的生活,却始终没有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就好比剪掉了辫子,可头脑里依然是遗老的思想,这也正是清政府腐朽落后的原因所在。
4. 长桑君传授扁鹊医术
扁鹊十分心疼,他不顾旅途劳累,放下行李就给长桑君烧水煮饭,熬汤煎药。晚上,他又端来一大盆热水,蹲在床前给长桑君洗脚,洗着洗着,长桑君左脚一蹬,把盆子踢翻了,水溅湿了扁鹊的衣服。扁鹊一点也不在意,转身铲来一些灶灰,撒到了湿漉漉的地上,接着,又忙着为长桑君收拾床铺。正在这时,长桑君突然觉得喉中瘙痒,一口痰不偏不倚吐到了扁鹊的脸上。扁鹊仍然不急不躁,默默地掏出手帕把痰擦掉了。
【史话趣谈】
不管学习什么专业,要想成为一个大家,必须首先具备坚忍不拔、大慈大悲的品质与德行,经受一次又一次的历练和考验,否则,就算得到了名家的点拨或真传,也无法领悟其中的真谛。
5. 张仲景开“笑方”治病
据说,南阳有一个七十多岁的名医沈槐,一生无儿无女,后继无人。眼看毕生的医术无人继承,沈槐终日愁眉不展,渐渐得了重病。张仲景诊断后,很快开出一个方子:用五谷杂粮各一斤,搓成团,外用朱砂涂上,让他一顿饭之内吃完。沈槐看了这个方子,不觉笑出声来,他行医多年,还没见过这样的药方。于是,他叫家人按张仲景的方子配成丸药,悬挂在屋檐下,逢人就说:“看!这就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见过五谷杂粮能治病?真是天大的笑话!”沈槐只顾着取笑张仲景,竟把自己的烦恼忘记了。不久,他的病不知不觉地痊愈了。沈槐这才恍然大悟,对张仲景既惭愧又佩服。张仲景去拜望他时说:“我们做医生的,就是为了治病救人,先生虽然没有子女,我们这些晚辈不就是您的子女吗?何必哀愁后继无人呢?”沈槐听了非常感动,于是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
【史话趣谈】
人们常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生活中很多烦恼忧虑原本可以没有,只是就像这位沈槐一样,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担忧一切,最终苦恼的还是自己,何不换种方式去思考呢?厚德载物,有容乃大。取笑他人只是小人之策,悦人又悦己,何乐而不为。
6. “不修边幅”的领袖
再说内贾德总统,他不仅能创造出一些惊人的言论,同时还能制造出某种时尚,引领潮流。在一些公共场合,我们经常会看到内贾德身着米白色夹克,由于他的这套米白色夹克在当地媒体的曝光率非常高,再加上内贾德本人的魅力吸引,他的这一款夹克在伊朗便成了畅销货,还被人们命名为“内贾德夹克”,时尚中带有一种亲切。
【史话趣谈】
无论是太过休闲的打扮还是古板方正的西装革履,也许在某些场合确实是人们形象的象征,但这些领袖的“不修边幅”并不是给人一种邋遢不洁的印象,相反却有着积极的意义。
7. 爱因斯坦的风流情史
爱因斯坦风流成性,对妻子却十分冷漠,对家庭和儿子更是漠不关心。为了研究科学理论,爱因斯坦每天废寝忘食地工作,冷落了妻子米列娃和两个儿子,后来米列娃独自带着两个儿子移居瑞士苏黎世。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食物匮乏,缺乏家庭照顾的爱因斯坦胃病发作,幸好得到堂姐艾尔莎的悉心照料,两人由此产生恋情。 1915年4月,儿子汉斯?亚伯特写了两封信给父亲,要求他在春假期间前往瑞士探望他们兄弟。其中一封信中说:
“亲爱的爸爸,你知道吗,弟弟已经懂得乘法和除法了,我现在在学习几何计算。妈妈给我出题目,我们有一个小本子,我可以跟你一样做得那么好了。但为什么最近你不写信给我们了呢?我只希望复活节你 能来瑞士,我们可以再次拥有爸爸了。”
【史话趣谈】
人是多面性的动物,一个才华横溢的伟人,也有可能是一个风流多情的“浪子”,我们不能以点带面地评价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而要看大节,从历史贡献、个人业绩等方面全面衡量。
8. 范雎弃魏投秦,忍小谋大
范雎得知须贾来到秦国,换了一身破旧的衣服,也不带随从,独自一人来到须贾的住所。须贾一见大惊,故作镇定地说:“范兄别来无恙啊!”范雎道:“托你的福,活得还好!”须贾又问:“范兄怎么也到秦国来了?”范雎道:“我自从得罪了魏国宰相,逃亡至此。”须贾问:“那你现在干什么呢?”范雎道:“给别人帮工。”须贾听后,不由对范雎生了怜悯之情,便留范雎吃饭,说道:“当年我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没想到害你落魄到这般境地。”说着,须贾送给范雎一件丝袍。
席间,须贾问:“听说秦国的相国张禄很有辩才,这次求和能否成功,全取决于他,你认识他吗?”范雎道:“我的主人和他是熟人,我可以设法让你见到相国。”须贾一听大喜,当即拜谢范雎。
【史话趣谈】
俗话说: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范雎历经艰难险阻,死里逃生,终于找到了可以施展抱负的地方。而位高权重的他,依然爱憎分明,对于依然怀有念旧之情的须贾,网开一面;对于不问是非曲直的魏齐,严惩不贷,既报了私仇,又全了大礼。
9. 田单大摆“火牛阵”
田单一声令下,士兵们放火点着了牛尾上的草束,被火灼烧的牛群,拼命地向城外冲去。霎时间,一千多头火牛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燕军。而此时,燕军将士还沉浸在必胜的喜悦中,猝不及防的燕军,顿时乱作一团。大火的噼剥声、刀枪的撞击声、人的呼救声、牛叫声混在一起。几十万燕国大军就这样葬身狂奔的牛群中。田单很快收复了被燕军占领的土地。
齐国复兴了,田单率领人马迎接在外避难的太子,即齐襄王。齐襄王回到临淄后,封田单为安平王。田单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 劳,而是天神降下火牛助我一臂之力!”齐襄王愣了半天,会意地放声大笑起来。
【史话趣谈】
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精心的策划,一步步达到目标。“天降火牛”之所以能够一举成功,就在于前期一步一步地准备,用谣言离间敌人的统帅,用神雀蒙蔽敌人的视听,用假降放松敌人的警惕,最后,一举歼灭敌人。
10. 刘伯承倒穿草鞋甩追兵
过了一会儿,只见敌人一路循着脚印,追到了部队刚才休息的小树林。敌军的一个侦察兵仔细观察了一下,指了指地面,又指了指前方。接着,敌人的部队沿着大路,继续向前追去。
等敌人走远后,刘伯承笑着说:“敌人看到我们的脚印是朝前的,就往前追了,却没想到我们的鞋是倒着穿的。”战士们这才明白了刘伯承的用意,连声称赞真是一条妙计!
【史话趣谈】
刘伯承用逆向思维,成功地躲开了敌人的视线,甩掉了追兵。可见,战争中只靠勇气和体力是远远不够的,大敌当前,保持一份睿智,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11. 王府井大街与莫理循
1917年,莫理循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莫理循文库”出售给中国的学术团体或他认为的合适人选,首先供中国人使用。但事与愿违,这些图书最终被一位日本男爵以35000英镑的价格买下。日本男爵买下这些图书后,便把这些图书装船运往日本。后来,这位男爵将莫理循的收藏和自己收藏的图书合在一起,建起了“东洋文库”,后来这些图书文献又成为东京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料。时至今日,莫理循留下的图书文献仍是研究中国和东亚地区社会和历史的珍贵资料。
【史话趣谈】
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背后, 蕴藏着一位外国友人为中英两国文化交流默默所做的贡献。当我们徜徉其间,被炫目耀眼的商品所吸引时,是否也该放慢脚步,驻足凝神,向这些曾在这里激扬文字的先贤深施一礼。
12. 古老的“千年不倒翁”
木塔自建成后,不少文人雅士纷纷前来挂匾题联,其笔力遒劲,龙飞凤舞,为木塔增色不少。永乐四年,明成祖朱棣率军北伐,途中经过应县木塔,亲笔题写了“峻极神功”四字;正德三年,明武宗朱厚照率军击败鞑靼小王子,而后登木塔宴请功臣,题“天下奇观”。更令人叫绝的是,经过了近10个世纪的岁月洗礼,木塔依然保持完好,虽经多次强烈地震与战乱,仍岿然不动。1921年,冯玉祥、阎锡山军阀混战,木塔中弹200余发,两根立柱折断,仍安然无恙。
【史话趣谈】
应县木塔虽然是历史战争的产物,却彰显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抗敌的精神,支撑它千年不倒的,不仅是意志与风骨,更有华夏人民取之不竭的智慧和奇思。
13. 理发业起源于汉代
古时候,只有犯法的人,才会被剃去头发和胡须。当时,剃去头发被称为“髡刑”,剃去胡须被称为“耐刑”,相比而言,剔去头发要比剔去胡须严重许多。秦汉时,这两种刑法非常普遍。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行军的时候,严令士兵不许损坏田间的麦苗,不料他自己的战马闯入麦田,于是他“援剑割发以置地”,以此表示对自己的惩罚。
以理发为职业的工匠,最早出现于汉代。南北朝时期,理发业已经比较发达了,并且出现了专职的“理发师”,贵族子弟们都削发剃面。到了宋代,出现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理发”一词也由此而产生。
【史话趣谈】
中国理发业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思想开放、进步的历程。多少长辫垂肩的前清遗老,徘徊在旧礼教与新思潮的边缘,拖着的是禁锢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枷锁,剪掉的是束缚国人千百年的旧体制。
14. 花木兰其实不姓“花”
一首广为流传的北方民歌《木兰辞》中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只是人们对于这个女英雄的背景知道的比较少。历史上是否真有花木兰这个人?她出生在哪里?在哪里参战?中国历史学家最新考证发现,确实有花木兰这个人,但她并不是姓花,名字确实为“穆兰”,是鲜卑女子,并以送信的“函使”身份,参加了阴山之北柔然的战役。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里,已经肯定有花木兰实情的记载。内蒙古历史专家称,在1982年曹熙的《木兰辞新考》中,也明确记载着花木兰确有其人,她是鲜卑人,本名“穆兰”,“花”是后人为她加上去的姓。
【史话趣谈】
千百年来,“花木兰”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巾帼英雄的代名词,而非局限于某人某事。其实,这个不寻常的女子究竟姓甚名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象征着中国古代女子一腔碧血、挺身而出的精神底色。
15. 戴笠之死是失事还是谋杀
戴笠专机起飞后,得知上海正下着倾盆大雨飞机无法降落,就决定改飞南京。飞机到达南京上空时,同样也是大雨倾盆,能见度极低,所以飞机偏离了航线。下午1时13分,当飞机抵达南京郊县江宁县板桥镇上空时,定时炸弹引爆,飞机失控,一头栽到板桥镇以南一座不到200米的小土山—岱山的山腰上。飞机坠毁后,起火燃烧,机上人员无一幸免。之后,保密局终于弄清了马汉三截留宝剑、投敌叛变、暗杀戴笠的全部真相。于是,在1948年6月30日,毛人凤亲赴北平,将马汉三等3人秘密逮捕,以便彻底查清马汉三等人的问题。1948年9月27日,马汉三、刘玉珠被秘密处决。
【史话趣谈】
特务头子戴笠的神秘死亡,给后人留下了一道悬而未解的谜团。我想,不管是人为,还是天意,恶有恶报的说法始终没有错。一个与人民大众为敌的人,最终的结局永远不会是多么壮烈、雄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