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信仰者称之为天后娘娘。古时出海之人,不管是水兵船工、海员渔民,必供妈祖,希望求得海上平安。照片上这块妈祖神位,着实特殊。
这块神位,是从当年清王朝北洋舰队的定远号巡洋舰上,打捞上来的。那一次海战,妈祖没能保佑舰上的数百将士,但却目睹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屈辱的一幕。
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被日军舰队偷袭,中国近代战争史上最为轰轰烈烈的一场海战爆发,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几乎全歼在当时堪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北洋水师。当时不会有人想到,这次海战除了对甲午战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外,竟然还催化出了剧烈的“蝴蝶效应”!
战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上海,传到了一个闷闷不乐的青年耳中,自1894年7月甲午海战开战以来,连续的失败,加上青年本身极为低落的情绪,对这个刚到上海不久的青年产生了巨大的震动,这震动甚至影响了之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方向,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就在消息传到上海3个月前,也就是1894年的6月,这个青年还在天津,终日泡在一所府邸门前苦苦等待。
府门前的卫兵,虽然听不大懂这个年轻人嘴里拗口的南方话,但他的意思,卫兵们也明白,这个年轻人是来给府邸的主人上书的。
当时,全国各地像这样来上书的人可不少,因为在这座府内,端坐的正是当时清政府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
很快,通报的人回来了,很客气地对这位年轻人说:文书大人已经看了,但总督大人公务繁忙……其实,话里的意思很明白,李鸿章不打算见这个青年,那么,这个青年上的什么书?李鸿章为什么就一点儿都不感兴趣呢?
这是一份1894年9月份的《万国公报》,上面登载了这个年轻人给李鸿章的上书。这是一篇投稿,也就是说,这个年轻人不死心,觉得自己的文章非常之好,而且,《万国公报》的编辑显然也是这么认为的。那么,这能登报的文章,为什么就入不了李鸿章的法眼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上书的主要内容:“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