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坚持资本主义私有制,坚持市场经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但是主张放弃自由放任模式,由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即在维护市场经济制度的条件下,国家采取适当政策,在“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两方面,实行干预。凯恩斯的学说,在西方得到广泛的赞同和实践,也得到不断地发展。这种发展的特点是:坚持生产资料及其他财产的私有制,坚持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机制,即坚持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同时,第一,在投资与消费方面,以国家干预方式,化解两者之间的严重不平衡;第二,实行混合经济,由国家经营垄断性行业,实行累进税收制度和各种社会福利政策,以缩小贫富差距。
这种学说或迟或早地、程度不同地被西欧、北美、大洋洲诸国家采用。实践的结果就是持续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富裕。
经过30年计划经济的折腾,中国终于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崛起”,彻底地改变了晚清以来社会全面落后的面貌。“崛起”的关键就是废除了计划经济,选择了市场经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个选择过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一次激烈的观念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许多学者、政治家到世界各国访问,研究发达国家现状和历史,惊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繁荣、人们生活的富裕,在观念上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大变革。观念上的落后与僵化导致中国社会的长期落后,而观念上的解放与变革导致中国的“崛起”。
历史又一次出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年,《共产党宣言》惊叹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今天西方人士又惊诧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