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自叙》云:“汉末俗弊,朋党分部。”赵岐虽然也卷入党锢的漩涡,但似反对朋党比周,又反对孔孟所谓乡愿。他在注释“国君进贤”一章时,强调“选大臣防比周之誉,核乡愿之徒”;“恶直丑正实繁有徒,防其朋党以毁忠正”(《梁惠王》下);而在解释乡愿“阉然媚于世”时指出:“乡愿之人能匿蔽其恶,无德而人以为有德,故曰德之贼也。”(《尽心》下)
孟子云:“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不由其道而仕者,与钻穴隙之类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赵注:“男子之道,当以义匡君。从君顺指,安得为大丈夫”;“苟容干禄,逾墙之女,人之所贱”;“得志行正,与民共之,不得志隐居,守道不回也。”
这一系列论点,对于忠于王朝,坚决与操纵朝政的外戚、宦官不懈地进行斗争的大批士人,包括赵岐本人在内,无异是精神上的支持和行动的指针。
以上所述,都属于士大夫如何“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的准则。至于帝王公侯如何“致隆平”,赵岐认为孟子所谓“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抓住了“为政之要”,“圣人以三者为急也”(《尽心》下)。赵岐又就孟子详细回答“滕文公问为国”,强调“尊贤师知,采人之善,善之至也;修学校,劝礼义,敕民事,正经界,均井田,赋什一,则为国之大本也”(《滕文公》上)。
诸葛亮云:“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孟子大声疾呼尊贤,正是东汉末年士人的共同意愿,赵岐“善之至也”的话,并非随口说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