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史学概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729384
  • 作      者:
    白寿彝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经典重现,再现史学师治学硕果
    中国史学史的开山之作
    中国史学治学心读经典
展开
作者简介
    白寿彝(1909-2000年)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民族理论工作者。回族,河南开封人,早年就读于中州大学、文治大学和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生。曾为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49年,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代表,并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此后,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并与侯外庐等筹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二所并兼任研究员;同郭沫若、范文澜等创办了新中国史学会;创办了《光明日报》的《历史教学》半月刊,与刘大年等发起创办了《历史研究》杂志;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下,主持了《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
    改革开放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创办了史学研究所、古籍研究所,任所长;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等。国家教育部称他“年高德劭,学识渊博,教书育人,誉满学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赞他“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史学会认为他“学术的追求,是创新的意识,批判继承祖国文学遗产,成自得之学;学术求索的理念,是通古今之变,关注祖国历史的兴衰,思考民族的未来。”
    他的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史学概论》、《史学论集》、《中国史学史》、《中国交通史》、《中国通史纲要》、《民族宗教论集》、《回族人物志》、《中国回族史》等,由他总主编的《中国通史》12卷22册全部出版,江泽民总书记亲笔致信祝贺,对《中国通史》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通史》的出版,是我国史学界的一大喜事,一定会有益于推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学习历史的浓厚风气。
展开
内容介绍
    《史学概论》的编写提纲草稿,是1981年11月5日提出来的。经过讨论,同年11月18日进行修改。今年1月28日又进行了第二次修改。现在这《史学概论》,就是在第三稿提纲的基础上进行工作的。《史学概论》在编写过程中,变动也很大。有的章节,改写了二次或三次。现在要定稿了,从全书来看,各章节的写作水平并不一致。
展开
精彩书摘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龚、魏的继承并大大发挥。龚、魏倡导变革,但还停留在议论阶段,康有为则把它变成实际的行动。龚、魏尖锐批判清朝统治的腐败,不愿听任民族危亡而去讨好统治者,但他们的爱国思想跟希望清朝强盛的情感还分不开。康有为讲“太平”,提出民主共和的理想,是把清朝甩开了,在这一点上,他把爱国与对清朝统治的态度两者区分开来了。然而,他的实际纲领又只限于对封建制度实行改良。他的“三世说”中每一世又分为小三世,再划为更小的三世,辗转可至无限,而历史就必须经由这种差异极小的层次缓慢地“循序渐进”。他是主张渐变,反对突变;主张改良,反对革命。这些情况既说明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获得初步发展,使改良运动有了一定的阶级基础,同时又说明这个阶级特别是改良派上层的极其软弱。他们反对专制,要求参政,实行变法,但又与统治者相妥协,对下层群众运动怀着敌意,极端害怕民众起来革命。所以,当后来革命派坚决要求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时,康有为立即抛掉他的历史进化观点,公开为封建专制辩护,堕入了反动阵营。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经过这场教训后,改良派下层及左翼青年知识分子思想上寻找新的出路,有许多人逐步倾向革命。与此相适应,是二十世纪最初几年出现了批判“君史”、提倡“民史”、倡导“新史学”的热潮。那时留日学生迅速增多,为了改革现状,救亡图强,如饥似渴地探求新学问,同时十分重视翻译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史学理论。短短几年中,题为《史学通论》、《史学原论》、《中国新史学》等的文章或译文相继出现。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叙论
第一节 历史、史料、史学门
历史
史料
史学
第二节 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
历史遗产和史学遗产
如何对待史学遗产
史学工作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节 本书的编写大意
史学概论的任务
本书论述的几个方面
回顾与前瞻

第二章 历史观
第一节 社会生活和历史观点
群众生活中的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第二节 历史观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历史的运动问题
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问题
第三节 学习唯物史观,推进史学工作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历史上的巨大贡献
产生唯物史观的历史条件

第三章 历史文献
第一节 中国历史文献的繁富
史书编写的日盛
历史档案的积存
历史文献之包罗繁富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献学上的成就
文献目录学
版本和校勘
辑佚和辨伪
注解和考证
第三节 历史文献在史学工作中的地位
历史文献在史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历史文献之发挥作用
历史文献工作和理论指导

第四章 史书的编著
第一节 史书的体裁
中国史书的主要体裁
中国史书的其他重要体裁
不同体裁的互相补充和综合
史书的内容和形式
第二节 史书的编和著
区别编、著及其重要意义
长编和考异
直笔的优良传统
……
第五章 史书的体例
第六章 历史文学
第七章 史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八章 近代史学
第九章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第十章 当前的主要任务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