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骑士制度及其观念,赫伊津哈认为,作为一种崇高的尘世生活形式,骑士制度可以视为一种带有伦理理想外表的美学理想,其追求的目标在于崇高的美德。但是,在他看来,骑士精神从源头上说并没有宗教上的伦理功能,因为“骑士精神来源于追求美的自豪,这种自豪感又促生了荣誉感,荣誉感则是贵族生活的支柱”。质而言之,无论是美感、自豪感还是荣誉感,都是尘世的情感,与虔诚、献身这一类宗教伦理相距甚远。因此,说到底,骑士理想的基础就是一种原始和自发的禁欲主义。
关于爱情、婚姻、梦想、死亡等意识,赫伊津哈指出了蕴藏在意识和行为之间的矛盾甚至对立。他指出:“中世纪的性爱观念中有两种必须加以区别的迥异的倾向:一种是极端的粗鄙低下,盛行于文学和习俗中;一种是极端的形式主义,表现为一本正经的拘礼做作。”他进一步指出:“我们更应注意到文明中彼此叠加着的两层意义,二者并存又相互矛盾。与文学中以及在新近出现优雅风格的同时,性爱生活的原始形式仍保持着影响,因为像中世纪末期那种复杂的文明继承的是一批互相冲突又互相混合的观念、动机和性爱方式。”赫伊津哈认为,中世纪是最为看重死亡观念的时代。他指出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长期的演化而形成的死亡恐怖,另一方面是经过文学和宗教提炼过的死亡观念。前者的基础是人类对生命暂存速亡的害怕,以及对肉体腐烂的恐怖。后者是文学中的死亡,经过加工和夸张,使得恐惧的效果更加明显。“到1400年,艺术与文学中的死亡观采用了幽灵与幻想的形式。在对死亡的那种原始的恐怖上又加上了新的逼真的战栗效果。可怕的幻象出自极深的心理恐惧,宗教思想立即就把它变为道德训诫的工具。这样,死亡的幻象就具有了一种文化的意义,直到它不再时兴,只保留在乡村公墓的墓志铭和标志物上。”
对于中世纪宗教生活和观念中的种种矛盾,赫伊津哈也做了很多举证。他认为,决定中世纪宗教生活的有两大因素:宗教气氛的极端饱和状态和显著的以形象表达思想的倾向。他指出,宗教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会带来两种不同观念的混合,导致生活的失衡。“就个人的虔诚而言,这种把宗教观念运用到所有事物上和所有场合中的倾向是神圣生活的深刻根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此种相同的倾向蕴含着严重的危险。宗教对生活中所有关系的渗透意味着宗教领域和世俗思想的不断混合。”因为“中世纪的精神仍是极朴素和易受影响的,它渴望使每一个概念都具体化。每一种思想都寻求以形象来表达自身,但在这个形象里它固定下来而变得死板起来。由于这种以可见形式表达思想的倾向,所有的宗教观念时刻都面临着僵化成为单纯的形式主义的危险。因为思想一旦具有了一个明确的形象化的形式就会丧失它精微、模糊的特性,而且虔诚的情感也易于消失在这个形象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世纪的衰落》中的文化史观具有这样一些内涵。中世纪的衰落就在于出现了社会要素之间的失衡,并逐渐被新起的观念和制度所代替。构成中世纪社会支柱的是两大制度,即骑士制度和等级制度。这两大制度构成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基石,也决定着这个社会的层级关系和以层级为秩序的社会构成。与这两大制度相并行的是骑士观念和等级观念,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法则、道德伦理规则和思维行为范式。在中世纪初期和中期,这种制度和观念规约下的社会还处于和谐和平衡状态,但到晚期这种状态被打破,也就是在骑士制度中失去了骑士精神。失去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随着骑士精神的衰落,骑士阶层逐渐失去了对社会的引领作用,因为他们的行为与这个阶层所倡导的规范之间出现了严重背离。另一个原因是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影响,加速了骑士制度和等级制度的解体及其观念的衰退。但是,中世纪的衰落并不意味着被抛弃,更不意味着可以被忘记。
……
展开
——彼得·伯克
本著作是当代中国学界关于彼得·伯克文化史观研究的集中展示和卓越成果
——张广智
本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深入理解西方史学的新走向以及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杨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