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发展的哲学新视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222565
  • 作      者:
    赵庆著
  • 出 版 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社会发展的哲学新视野》论述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之一,进步的政治组织与政治制度的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相应的社会发展,以便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文化既是精神之父,同时又是“体制之母”,先进的文化既是社会发展之根,又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展开
精彩书摘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这是指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的基础性、本源性、滋生性地位。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根源,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派生的,无论政治的、思想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根源于或产生于经济基础。它们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尤其是脱离经济基础而凭空产生。恩格斯在他的名著《反杜林论》中指出:“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证明的。”恩格斯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上层建筑的根源在于特定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的现实基础,上层建筑,全部上层建筑都只能从这个现实基础去解释、去解读。虽然上层建筑有其相对独立性,亦有其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但归根到底上层建筑总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只有从经济基础上才能得到说明。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在原始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氏族制度。因为生产力极其低下,每个人的劳动只能勉强养活自己,经济上的剥削无异于剥夺其生命,不可能产生剥削,亦不可能产生私有制。因此,那时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法律等设施和制度,也没有私有观念。在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且又发展不充分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剥削不仅可能而且变成了现实,阶级就产生了。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每个人的劳动成果除了养活自己外有了剩余,这从经济角度为剥削提供了前提和可能。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剥削就成为现实。因为在特定社会的经济结构中,由于所处地位的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国家是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的产物。将来当生产力有了充分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人们可以各取所需,劳动不再是养家糊口为生计的奔波之举,而是自觉自愿的出于内心需要的活动。那时,剥削就没有必要了,阶级也就消失了,国家也就消亡了。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发展和社会发展
1.2 近代史上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历程
1.3 发展理论演变综述
1.4 研究范围

第二章 社会发展的哲学思辨
2.1 发展是自然-人-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
2.2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科学的决定论
2.3 社会发展进程是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
2.4 主体选择性的非纯主观性

第三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说
3.1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2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3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杠杆
3.4 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3.5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第四章 社会发展的两翼: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4.2 社会发展的两翼
4.3 社会管理创新
4.4 构建新型社会管理制度体系

第五章 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
5.1 什么是地理环境
5.2 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 社会发展与政治
6.1 社会发展与政党
6.2 社会发展的政治制度保障
6.3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小康社会建设

第七章 社会发展与经济
7.1 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致性
7.2 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与所有制结构
7.3 社会发展与分配制度

第八章 社会发展与文化
8.1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8.2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8.3 我国社会发展的文化困扰和对策
8.4 和谐文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8.5 推动社会发展的知识经济是一种文化经济

第九章 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人的全面发展
第十章 社会发展和与时俱进
第十一章 以“包容性发展”理念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