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这是指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的基础性、本源性、滋生性地位。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根源,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派生的,无论政治的、思想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根源于或产生于经济基础。它们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尤其是脱离经济基础而凭空产生。恩格斯在他的名著《反杜林论》中指出:“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证明的。”恩格斯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上层建筑的根源在于特定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的现实基础,上层建筑,全部上层建筑都只能从这个现实基础去解释、去解读。虽然上层建筑有其相对独立性,亦有其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但归根到底上层建筑总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只有从经济基础上才能得到说明。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在原始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氏族制度。因为生产力极其低下,每个人的劳动只能勉强养活自己,经济上的剥削无异于剥夺其生命,不可能产生剥削,亦不可能产生私有制。因此,那时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法律等设施和制度,也没有私有观念。在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且又发展不充分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剥削不仅可能而且变成了现实,阶级就产生了。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每个人的劳动成果除了养活自己外有了剩余,这从经济角度为剥削提供了前提和可能。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剥削就成为现实。因为在特定社会的经济结构中,由于所处地位的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国家是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的产物。将来当生产力有了充分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人们可以各取所需,劳动不再是养家糊口为生计的奔波之举,而是自觉自愿的出于内心需要的活动。那时,剥削就没有必要了,阶级也就消失了,国家也就消亡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