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体历史演变中,上述三个方面的社会变革应该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为社会近代化提供了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经济基础,为工业化的出现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但也要看到,资本主义不但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共生的必然是资本主义的观念,是资本主义的精神。而新的生产方式的孕育和发展,也需要一个合适的文化土壤,需要以社会观念的某种变革为前提。另一方面,观念的变革,必将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和引发社会控制模式、行政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改革,进而影响社会利益分配体制。而制度环境、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变化,又会直接或间接改变人们的经济行为,影响人们的观念和生活。因此,研究近代化问题,在任何时候都要从综合的角度出发。强调综合的角度,并不是要否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作用,而是要克服长期以来将经济作为衡量社会发展唯一指标的极端倾向。科学的历史观,讲的是唯物观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如果以上述观点考察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可以发现,说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已经近代化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因为传统仍是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主流,旧制度、旧的生产方式、旧的文化形态仍在中国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但若将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说成是停滞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变革已经开始,而且呈持续发展趋势。这种变革在经济领域就表现为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市场体系的发展,局部地区城镇化趋势的开始;在制度领域就表现为政府对基层社会控制的放松,社会管理趋于规范化,普通百姓人身自由的扩大;在文化领域,就表现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传统的兴起和传播,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市民文化的兴起,以及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也就是说,明朝中叶以后的中国社会开始了一个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过程,这个转型过程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启动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历史基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