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史学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7092624
  • 作      者:
    谢贵安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谢贵安,1962年生,湖北襄阳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史和明清文化史。出版《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明实录研究》、《中国史学史散论》、《明清文化史探研》、《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与冯天瑜合作)、《太玄大戴礼研究》(与刘韶军合作)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专门史文库:中国史学史》对中国深厚的史学传统和悠久的史学历程作了新的梳理和勾勒,既叙述了中国史学史体系的建构过程,又对传统的史学史体系进行了适度的解构,对过往学者在传统史学史体系建构中的学术活动作了分层和标识,认为中国史学史是中国学者数千年来将客观的史学现象和主观的学术创新相结合的结果。《中国史学史》对史学的概念、观念与思想,发展的规律及基本特征,历史学家及其家学渊源和学术流派,代表性的历史著作,历史编纂学,以及史学修纂机构与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作了探讨,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史学史的全貌,而且有助于认识整个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
展开
精彩书摘
    当然,王国维之所以能够产生上述重大发现,与罗振玉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二人共同研究的结果。王国维从事甲骨文的研究是在随罗氏到日本以后,此前王国维的研究重点在文学、哲学和美学。而且,他的论文发表时间在1917年以后,而罗振玉则在1909年便写成了《殷商贞卜文字考》一卷,分考史、正史、卜法、余说四篇。1914年又在此书基础上撰成了影响巨大的甲骨学专著《殷虚书契考释》。书中对王国维在发现甲骨文中所载殷王名字与《史记》相符的成果予以引用和证明,而王国维则为是书写了序,并在以后撰写的《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新发现之学问》中,均承认“审释文字,自以罗氏为第一,其考定小屯为故殷墟,及审释殷帝王名号,皆由罗氏发之”①。看来,用甲骨文证明《史记》所载商王世系,是罗振玉和王国维二人共同发明,应该是两人共同研习和讨论的结果。此前学术界因为罗振玉的政治立场,而将其成就一笔抹煞,完全转移到王国维的头上。追求“以事实决事实”的王国维,想必是不会赞同的。
    王国维一生著述十分丰富,生平著述62种,包括前面提到的《人间词话》、《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等成果,都被编成各种文集和全集。1921年壬国维将自己的经史论文编成20卷的《观堂集林》,由乌程蒋氏出资刊行。1940年赵万里与王国华合编成《王静安先生遗书》刊行,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此刊本影印,改名为《王国维遗书》。1984年中华书局开始出版《王国维全集》,但尚未出齐。1976年大通书局影印《王国维先生全集》,是当前收罗最齐的本子。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序》中称赞王国维“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罗振玉在王国维死后曾说:“能继承王国维者,唯陈寅恪。”
    ……
展开
目录
绪言 中国史学史的对象、方法、分期与研究现状
一、中国史学史的概念与对象
二、中国史学史的研究理论及方法、分期
三、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四、中国史学史的研究现状
五、本书的特色

第一章 中国史学的起源:先秦
第一节 “史”、“史官”与史学起源
一、“史”字的解析 
二、史官的职掌与史学活动的起源
第二节 由公文档案积淀而成的先秦历史著作
一、历史著作的出现
二、文件汇编:《尚书》与《逸周书》 
三、“编年体”实践:《春秋》、《左传》与《竹书纪年》
四、“记言体”实践:《国语》与《战国策》
第三节 先秦历史意识与史学观念
一、先秦历史意识的繁富
二、先秦史学观念的萌芽

第二章 中国史学的成立:秦汉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中国传统史学的卓然独立
一、史学形成与独立的两个阶段
二、中国传统史学独立的表现
三、中国传统史学独立的原因与过程
第二节 史学独立的奠基期:秦汉时期的史学
一、社会背景对秦汉史学的影响
二、秦汉史书由禁行到传播
三、从《汉书》到《东观汉记》:断代纪传体正史的确立
四、《汉纪》:编年体的重光
第三节 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命运
一、《史记》成书过程与主题思想 
二、究天人之际:《史记》是掌文史星历的太史令职务的特定反映
三、《史记》由子书演为史书的过程 
第四节 史学独立的形成期:魏晋南北朝史学
一、魏晋南北朝史学独立的背景
二、魏晋南北朝史学独立的表现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代表成果
一、两晋南朝代表史著
二、十六国北朝代表史著

第三章 中国史学的发展:隋唐五代宋辽金元
第一节 隋唐宋元史学的重塑运动
一、史学、史书概念与史学学科的进一步确立
二、目录著作对史学的塑造
三、刘知幾对史学体系的重塑
第三节 唐代史学的发展
一、唐代史馆的运作
二、正史的大规模续作
三、典章制度体的创立
四、从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到实录及国史
五、新归吏部的历史地理著作
第三节 五代十国的史学
一、五代实录的修纂
二、《旧唐书》的撰著
第四节 宋代史学的高度繁荣
一、宋代史学概念与理论的发展
二、宋代史学的时代特征
三、两宋馆阁:修史、校史机构
四、宋代编年体的发展
五、宋代纪传体的发展:前代正史、当代国史与《通志》
六、纪事本末体的创立与典章制度体的进展
七、金石学的诞生与方志的发展
八、野史笔记的兴盛
第五节 辽夏金元史学
一、辽夏金元的“史学”概念
二、辽夏金史学
三、元朝的史学

第四章 中国史学的鼎盛:明至清中期
第一节 明清史学概念与史学体系的发展
一、经、史的盈缩与消长
二、明清“史学”概念的新发展
三、明清史学的分类与史学史体系的塑造
第二节 明清两朝的修史机构
一、明朝的修史机构
二、清朝的修史机构
第三节 明代史学的基本历程
一、明前期史学及其特点
二、明中期史学及其特点
三、明后期史学及其特点
第四节 明代的史论、史考与史学理论
一、明代史论发达的原因与特征
二、千秋功罪:对历史的翻案与新论
三、对史学本身的思考与评论
四、从潜滋暗长到蔚然成风:明代史考的发展
第五节 明代史籍纂修的发展
一、明代纪传体纂修的继续
二、明代编年体史书的纂修
三、明代的纪事本末体和典章制度体
四、明代的地理著作
第六节 清代史学的基本历程
一、清前期:明遗民史学的形成
二、清中期:乾嘉学术史与考据史学的发展
三、清中后期:嘉道经世史学的兴起
第七节 清代的历史观与史学理论
一、清代帝王的历史正统论与史学思想
二、以王夫之《读通鉴论》为代表的清代史论
三、章学诚《文史通义》对史学理论的贡献
四、清人对史学真实性的追求和论述
第八节清代史籍纂修的空前繁荣
一、清代纪传体修纂水平的提高
二、清代编年体的繁盛
三、清代纪事本末体的进步
四、以“六通”和《会典》为代表的清代典章制度体
五、清代“地理”书与地方志

第五章 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晚清至民国
第一节 中国史学被纳入近代学科之中
一、近现代“历史”与“历史学”概念的产生
二、中国史学被纳入近代学科体系之中
三、“史学史”概念的提出与史学史学科的产生
第二节 中国传统史学的近代转换
一、中国传统史学近代转型的内部驱动
二、中国传统史学近代转型的外部驱动
三、近代史学转型的标志:梁启超的“新史学”问世
四、“新史学”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建立
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基本流派
一、何炳松与中国鲁滨逊“新史学”学派
二、李大钊、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
三、傅斯年与中国兰克学派
四、顾颉刚与古史辨学派
五、王国维、陈寅恪、陈垣与考证学派
第四节 近现代史学论著的生成机构与基本形式
一、近现代史学的生成机构和机制
二、近现代史学的基本形式:学术论文与章节体的兴起
第五节 中国传统史体撰述的延续
一、晚清民国纪传体著作
二、晚清民国的编年体与典章体
三、晚清民国的纪事本末体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著作
三、论文
四、未刊学位论文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