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进文本 走进课堂:问题和问题解决策略:初中语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435884
  • 作      者:
    张霞儿主编
  • 出 版 社 :
    宁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聚焦疑难问题,教育教学研究有支点。“教师即研究者”。现阶段教师应研究什么?如何研究?这是需要引领的。义务段各学科由教研员牵头,通过调查研究,筛选一线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疑难问题,把目光聚焦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上,组织名、特、优教师,进行剖析诊断,寻求解决方案。让疑难问题成为教师研究的起点。让疑难问题的解决成为课堂改革深化的“支点”。<br>    学科集体攻关。教研方式创新有亮点。不同学科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能有共性,也一定有差别。纵观“疑难问题解决”丛书,有的学科重点研究文本,有的学科重点解读教材,有的学科重点突破教学方法,有的学科关注实验操作等等,都是从学科实际出发,选取了有价值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教研室则以服务教育一线为宗旨,精心规划,通过专题分类,集体攻关的方式,点面结合,步步落实,在创新教研机制、优化教研方式、丰富教研内涵、提升教研品质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
精彩书摘
  教师基于平等的地位,同学生对话,要谨防“自由泛滥”或“肤浅解读”的情况。之前说到,学生以儿童的视角,关照文本,获得属于学生自我的个性体验;教师以成人的视角,关照文本,获得属于教师自我的个性体验。这是作为文本“阅读者”的身份,然而,教师同时还是教授者。因而,教师不仅仅站在自我的立场,还要充当代“人类”发言的角色。教师必须从人类的视角,在尊重学生个性体验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共性体验。<br>    这样一来,基于平等地位的师生对话其实包括三个层面: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同学生对话;教师站在自我的立场同学生对话;教师站在人类的立场同学生对话。教师既是诱发学生个性体验的启发者,也是引导学生关注共性的影响者。由于年龄层次、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等制约,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有片面化的倾向,有些是肤浅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影响”和“引领”。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说过:“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作随意理解和解释。”我们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但这决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必要的指导,无原则地认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如:学习《丑小鸭》一文,在探讨文章主旨时,有学生提出了丑小鸭对美的不懈追求是它成为天鹅的根本原因。而有的学生则认为丑小鸭本来就是天鹅,就算它不追求美,它还是会变天鹅的。换句话说,一只鸡,就算是再向往天鹅的美,再坚持不懈,它还是无法变成天鹅。这种解读,似乎不无道理。然而,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审视文本的体裁——童话,就不难看出这种解读的偏颇之处。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在童话世界里,一只鸡只要敢于幻想,坚持努力,它也许无法变成天鹅,但它可以化为凤凰;而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恰恰是因为它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跳脱文本本身,关注文本的体裁,这是需要教师施加“影响”的。在解读《老王》一文时,学生将解读止步于“用善良体察善良”,从学生的视角来看,阅读也只能到此为止,他们把杨绛定位于“一个幸运的人”。把这篇《老王》理解为是“幸运的杨绛”对“不幸的老王”的“愧怍”。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这里除了善良,还有人生而平等的观念,还有人道关怀,还有中国文人的反思精神。我们把杨绛定位于“一个不幸的人”,而“愧怍”恰恰是她人性光辉的折射。这样的解读,需要了解“文革”的背景,需要了解杨绛和钱钟书在干校的经历和遭遇。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论,强调对作品(文)的解读一定要联系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只有“知人论世”,才能正确解读文章主题。而要做到这一点,也是需要教师加以“影响”的。<br>    ……
展开
目录
前言<br>问题一 如何从程序性语文知识层面确定文本教学内容?<br>问题和思考<br>实践和探索<br>文本解读案例:从“诗家语”的观点来审视《秋天》一诗的语言特质<br>教学案例一:以《春》为例,进行语言赏析教学的有效性探究<br>教学案例二:《第一次真好》的写作模式教学<br>课例研究案例一:让语文课堂在言语教学中慢慢流淌<br>课例研究案例二: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br>讨论和反思<br>策略研究<br>注意事项<br><br>问题二 文本细读如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br>问题和思考<br>文本细读应该构建合宜的语言赏析方式<br>实践和探索<br>文言趣教:让我们不再“谈古色变<br>短文长教:对文本“深加工”<br>长文短教:提高阅读教学效率<br><br>问题三 基于“学情”的文学类作品教学如何最优化?<br>实践和探索<br>课例一《我的叔叔于勒》:从预设到生成<br>课例二《乡愁》:从“教”到“学”<br>课例三《归园田居》:从重“内容”到重“形式”<br>课例四《竹影》:从“读”到“美读”<br>讨论和反思<br><br>问题四 小说教学内容如何根据学情取舍?<br>问题和思考<br>依托学情表进行小说内容的取舍<br>素课,静品经典之美——面对教学主体,初中小说教学的再思考<br>小说细读与教学宜接近学生的视野<br>课堂,教学内容的二次取舍<br>实践和探索<br>依据学情挖掘深度制造碰撞<br>——“根据不同学情小说内容取舍”执教《孤独之旅》一课<br>诗情画意《芦花荡》——基于不同学情取舍小说内容的尝试<br>讨论和反思<br><br>问题五 如何拓展小说的外延?<br>问题和思考<br>实践和探索<br>课例:《心声》教学的跟踪和改进<br>讨论和反思<br>拓展小说外延的方法及策略——以《心声》教学为例<br><br>问题六 文本细读背景下如何教学散文?<br>问题和思考<br>含英咀华,唇齿生香——课堂教学中散文细读方法例谈<br>且从文字人手——浅谈古代散文教学的切人口<br>实践和探索<br>读懂一颗愧怍的心——我对《老王》的文本细读<br>那一杯香醇的《春酒》——例谈文本细读下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br>“好像很多”的启示——《那树》教学内容的呈现浅析<br><br>问题七 童话如何短教、寓言如何深教?<br>问题和思考<br>“长文短教”与“短文深教”<br>长文短教,务求一得——谈谈童话如何短教<br>谈童话如何短教的四种策略<br>短文也需深教——谈初中语文寓言教学<br>实践和探索<br>童话如何长文短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案例<br>让寓言之花越开越美——我对《蚊子和狮子》的教学设计<br>讨论和反思<br><br>问题八 如何实现文言诗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br>问题和思考<br>激发兴趣“言”“文”并举——古诗文有效教学之我见<br>《陈涉世家》注释商榷<br>例说古文激趣<br>实践和探索<br>叙事主题:寻找适合初中学生的古典诗词赏读途径<br>《武陵春》课堂教学实践及反思<br>《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br>讨论和反思<br>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对策<br><br>问题九 文本细读背景下如何建构长文短教效能课堂?<br>问题和思考<br>借“文本细读”之力,打造“长文短教”之效能课堂<br>主问题:“长文短教”的奇妙支点——以《那树》为案本<br>实践和探索<br>长文短教彰显效益——《致女儿的信》例谈<br>长文短教“读”显精妙——《皇帝的新装》“文本细渎”教学例淡<br>文本细读语境下.长文短教策略举隅<br>文本细读语境下主问题设计的引领效应——《台阶》教学案例<br><br>问题十 教师的解读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解读?<br>问题和思考<br>关于教师解读进入课堂教学的思考<br>追求“文、师、生”的和谐共振——浅析如何将教师的解读转化为学生的解读<br>让课堂在平等对话中走向高效<br>实践和探索<br>洗尽铅华始见真,浮华褪尽方显诚——以学生的学为教学基点<br>寻找课堂师生文本解读的支点——《香菱学诗》教学案例<br>探究《湖心亭看雪》的情感世界<br>讨论和反思<br><br>问题十一 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br>问题和思考<br>文本细读的导人策略初探<br>细读文本,从文本主旨出发寻找突破口<br>实践和探索<br>《羚羊木雕》教学实录及点评<br><br>问题十二 文本细读如何有效凸显语文课堂教学本真?<br>问题十三 如何通过文本细读让语文厚实?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