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63740
  • 作      者:
    温儒敏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在中国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改革就难得多,在教育领域那怕是一寸的改革,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光批评抱怨不行,还要了解社会,多做建设性工作。《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很多看法虽是“敲边鼓”,本意却是呼唤更多有识之士关注基础教育和母语教育。
展开
作者简介
  温儒敏,籍贯广东紫金。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在基层工作多年,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获硕士学位,198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获教育部授予“高校教学名师”称号。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合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合著)、《文学课堂:温儒敏文学史论集》、《文学史的视野》、《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等。执行主编新课程《高中语文》(人教版),主编《高等语文》(苏教版)。
展开
内容介绍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是著名文学史家、教育家温儒敏教授近几年关于语文教育研究的论说选集,包括报刊访谈、讲演与随笔。温教授曾长期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及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等职,又受聘教育部主持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主持关于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多项调研项目,还参与主编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对中小学语文教育及大学语文教学有诸多独立而深入的见解。他强调语文教育研究不能满足于经验性的总结描述,要跟踪调查,在掌握大量数据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探讨,为决策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支持,并提出:“语文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课改“不能淘空语文”;课改与高考“相生相克”;对课改要补台而不是拆台;“文笔并非作文教学第一要义”;“多读比多写更重要”;大学语文的要旨是“把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不要输在起跑线说”是集体无意识的误导;等等。对当前大学商品化与官场化,也有一定的批评。这些都产生较大影响,对教学与课改富于启发。全书分五部分:一是关于语文教育的功能与定位的思考;二是关于语文课改的调查、研究与建议;三是关于阅读与写作教学问题的探究;四是关于大学语文教学困扰与出路的讨论;五是关于大学文化衰落现状的评析。
展开
精彩书摘
  问:我们知道,工具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是服务于思想的手段。在语文教育中,“工具性”除了可以指明必须重视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之外,对于母语的学习是不是反而暴露出很多弊端?比如说,工具是身外之物,可以利用也可以放弃,但是,母语则早已内化在人的精神和思维习惯中。“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完整”、“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等要求的提出,是否已经传达出一种新语言观?请问您是否认为在语文教育研究中需要语言观的转向?
  答:这个问题带较多理论性。语文课改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其改革指向是防止过分和单一追求工具性,提醒人文性也不可或缺。我们知道,在过去相当长时间以来,语文课程强化政治性和教化作用,对语文基本能力包括阅读写作训练有所忽视,“文革”之后拨乱反正,逐渐转向重视工具性。应当说,这是一种进步。但后来情况又有变化,那就是应试教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而且学生负担太重,对身心健康不利,大家都有意见。9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人炮轰高考制度,强烈要求课程改革,现在的课改实际上是接续了这个趋势。显然,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提法,是有针对性的,带有纠偏的意思。但不宜理解为现在课改就是强化人文性,弱化工具性,而应当是两者自然的结合,在教学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然生成。一线老师备课不必处处考虑如何呈现人文性,显示已经在改革,实际上,人文性比较虚,它是弥漫于整个教学的。至于课标中提出“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完整”、“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等要求,我理解也是针对目前教学中的偏向,就是把研究界探讨的所谓语言规律特别是语法等硬搬到语文课中,以至形成以语法为中心的教学。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前面说了,语文课主要是母语学习,而说母语一般不会出语法差错,可是很多语法却反而越弄越让人不会说话了。所以课标特别提出反对追求过分的“知识完整”与“系统的语法修辞教学”。不是完全不要语法修辞知识,而是要求“随文学习”,把语感培养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至于是否提出新的语言观了,我没有深入的看法,也许还只是教学理念的变迁,不一定上升到语言观“转向”。
展开
目录
前记
关于语文学科的定位及其他——答《语文建设》杂志记者
中学语文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答《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记者
中学语文改革要考虑大多数人的问题
语文教育:创新之路怎样走——答《光明日报》记者
让语文为孩子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底子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有误导
北大学生眼中的中学语文
北大也应当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做点事
语文课改的步子稳一些为好
语文课改谨防“淘空”了语文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与使用问题
课改和高考的“相生”与“相克”
注意教学的梯度与密度等问题
课程改革:不能以“认知”代替“筹划”
评一节高中语文课
选修课是课改的亮点,也是难点
对课改应当补台,而不是拆台
引发鲁迅选文“减少”的争议“涉嫌炒作”
经典是主食,流行读物只是冰淇淋——答《中华读书报》记者
对经典的歪曲亵渎是一种文化病象
提倡中学生读点传记
对《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教学建议
把阅读放在首位
怎样看待高考作文
文笔不是作文教学第一要义
如何看待文体“套路”的练习
朱光潜《谈美》导读
大学语文:把“败坏”的胃口调试过来——答《人民日报》记者
走出语文,又回到语文
《高等语文》编写意图及对大学语文教改的设想
“大学语文”教学的困扰与出路——答《文史知识》杂志记者
重新唤起大学生对中国语文的兴趣
适合“悦读”,又启迪心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阅读教学
在全国孔子学院教师培训班的讲话
北大传统与大学文化——在2009年北京大学新教职工岗前培训会上的讲话
不能只是抱着北大的“优越主义”——《牵梦北大:北大新生畅谈中学学习与成长》序
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就自主招生问题致北大招生办信
守住那种自由宽容的氛围
本科教育应是大学立校之本
纪念五四,还是要尊重“德先生”“赛先生”——答北大学生访谈
我读《论语》及其他
我讲现代文学基础课
就语文教育及文学研究等问题答网友问
谈谈我的学术与教学生活——答记者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