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152992
  • 作      者:
    王丽著
  • 出 版 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的教育传统是学在民间,培田村便是一个佐证在有汉以来的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正是如此发达的民间教育“根系”在维系着庞大的国家机器的运转为其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也维系着五千年的文化命脉于不坠。
展开
作者简介
    王丽,浙江乐清人,文艺学硕士,曾任中学语文教师。1997年11月在《北京文学》第11期发表《中学语文教育手记》,引发了有关中国语文教育的社会大讨论。现为人民出版社新课标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编有:《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学者教授讲析新中学语文名篇》、《中学人文读本》(与丁东等合编);《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和《著名科学家美文》等多部;另有随笔集《人世间最美丽的》。
展开
内容介绍
    从20世纪下半叶始,中国语文考试演变到今天,究竟是变得越来越“科学”,还是越来越背离它的本义?如今,已经无从知晓,当年的那位编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怀来编写这些课文的。但我却由此悟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薪火并不都是靠知识精英们传承下来的,那些僻处乡野的读书人同样担当了重要角色。
    如果说老北大、老清华和西南联大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那么,汇文便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华章。
    对对子还是测验学生语言积累和才思悟性的最佳法子。老一辈读书人对此深有体会,最有名的例子当数1933年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卷出的试题。他出了一道对对子试题“孙行者”,求对句。试毕,据说高中者仅一人,所对为“胡适之”,引起舆论大哗。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本书启示我们去思考什么是学校、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育。它追问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杨东平
展开
精彩书摘
    据老校友回忆,汇文国文教师不大用现成的国文课本,而多由自己来选,有的老师用的是当时出版的“活页文选”。当时汇文特别重视骈体文。高中国文教师在教材之外,还经常自选一些骈文让学生背诵。受此风气影响,不少学生都能写一手像模像样的骈文。上面的小传就是一例。笔者推想:是不是骈文最能表现汉语言在结构形式上的起承转合、错落有致和华美典雅,还有音韵节奏上的抑扬顿挫、起伏跌宕之故?
    当时已是“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已进入中学国文课本。但在汇文国文教学中,“那时是以文言文为主,白话文只是作为自由阅读材料,到了高中倒反而读徐志摩、鲁迅、许地山等人的作品”。1936届毕业生顾景祥先生回忆,“第一节课串讲过的课文,第二节上课他(指老师)抽调几位同学逐句‘回讲’,一个字也不放过。同样,布置要背的章节,第二节课也要抽背几个人……就这样一年下来,每人可扎实背下来一二十篇文章,再升入初二初三就有了基础。”今天看来,这种讲授文言文的方法很接近私塾。校友何纯渤先生回忆:“我们老校长提倡文言和白话并重。我进学校半年就体会到这个好处。他说过一句话:“新的东西都是从旧有的东西传下来的;没有旧的就没有新的。”
    而这种“新”“旧”相承的例子在汇文比比皆是。如,汇文的国文考试通常就是出一个作文题目,限定一个小时交卷。这也是传统私塾教育的做法。题目常常是一篇时事评论。
展开
目录
序/杨东平
第一辑 语文丢失了什么
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语文考试
语文丢失了什么
外国怎样考语文

第二辑 找回“家”“国”的支点
找回“家”“国”的支点
“家”“国”的支点在文化
——记前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
一座村庄的教育血脉
故乡李山

第三辑 悠远的教育传统
开笔礼、成童礼和成人礼
两个好传统:对对子与书法
承续中断了的文化血脉
——《国学基本教材》代后记
汇文钟声
——纪念一所远去的学校

第四辑 温故知新
温故壬戌学制
70年前的素质教育
80年前的中学文理分科
民国时期的地方教育自治
汉代的教育
春天不是读书天
“小学传大道”
建议恢复地方中等师范学校
将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何妨恢复“游学”传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