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下半叶始,中国语文考试演变到今天,究竟是变得越来越“科学”,还是越来越背离它的本义?如今,已经无从知晓,当年的那位编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怀来编写这些课文的。但我却由此悟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薪火并不都是靠知识精英们传承下来的,那些僻处乡野的读书人同样担当了重要角色。
如果说老北大、老清华和西南联大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那么,汇文便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华章。
对对子还是测验学生语言积累和才思悟性的最佳法子。老一辈读书人对此深有体会,最有名的例子当数1933年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卷出的试题。他出了一道对对子试题“孙行者”,求对句。试毕,据说高中者仅一人,所对为“胡适之”,引起舆论大哗。
展开
——杨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