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30年代对幼儿园课程教材的研究也比较深入,幼儿园课程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非常突出的成就。陈鹤琴对学前教育课程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先驱和幼儿园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他不光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任园长,亲自从事幼儿教育的实践,而且亲自从事并领导幼稚园的课程、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对当时国外幼儿教育课程严重充斥中国幼稚园的状况十分不满,与张宗麟等人一起进行了幼稚园课程中国化和科学化探索,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学前课程理论的发展。他还发起并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协助教育部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1932)。另一位学前教育家张雪门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了他对幼稚园课程的研究。曾先后在《幼稚教育概论》《幼稚教育新论》《新幼稚教育》等著作中对幼稚园的课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学前课程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br>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5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在引进国外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已经开始进行了本土化研究,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具有一定本土特色的课程理论体系。<br> 2.课程论作为教学论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br>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开始全盘照搬苏联,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当时苏联教育学体系中,有“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四大块内容,没有单独的课程论。在苏联教育学的影响下,我国教育学者在编制教育学教材和出版的教育学专著中,也没有把课程论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来进行研究,更没有把课程论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这实际上割断了教育学研究的历史联系,遗忘和否定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开创和形成的课程理论成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