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创新意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7800614
  • 作      者:
    陈敬全, 孙柳燕编著
  • 出 版 社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创新意识》是“青少年科学人文素养丛书”之一种。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青年学生是最少保守思想、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最富创新精神的一个群体,祖国未来的发展靠青年学生,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学生,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从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着手。
  《创新意识》用适合青年学生阅读的对话形式切入,以培养青年学生科学人文素养作为出发点,以广泛收集培育创新意识方面的史料作为支撑点,从创新和创新意识、自主创新与社会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与智力智慧、创新与创造性人格及情感智慧、创新与人格的健全及心理障碍的克服、创新和社会环境的优化、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等多个角度进行阐释,对青年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
  《创新意识》读者对象为大中学校学生和学校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
展开
精彩书摘
  创新意识:创新活动的起点
  学生:我们青年人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必备的素质。我想请教,什么是创新意识呢?
  教师:创新意识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出发点。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很难设想,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会去开展创新活动,取得创造性成果。创新意识与创新的动机、意向和期望有着密切的联系。动机是指引起动作或行为的直接原因,动机的产生与人的期望有关;期望是人们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求的心理活动,期望一旦成为驱使人们行动的力量,就会形成动机,成为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强大动力。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新需要,引起某种创造动机,表现出创造的意向和期望,这种创造意向和愿望就是创新意识。
  学生: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新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由此看来,人的创造动机应该是各种各样的?
  教师:是这样的。比如,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驱使一些有创造成就的科学家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原动力。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N.Wiener)在小学时演算术的速度并不快,但对于各种算术定律如交换律、分配律、结合律为什么是正确的却十分好奇,期望知道一些更根本性的原理,这种强烈的求知欲终于使他以后成为一名著名的数学家,并在控制论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好奇心与求知欲几乎是孪生兄弟,爱因斯坦(A.Einstein)对“好奇心”推崇备至,把它誉为“神圣好奇心”。他说,在他四五岁时,一次父亲给他看罗盘,他感到很惊奇,他想,在以如此确定方式摆动的指南针背后,一定深深隐藏着什么。读中学时,他就对空间和时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一直在想,倘若人骑在光线上跑,将会看到什么?这驱使他在以后创立了相对论。
  学生:除了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有其他的动机。如从创造活动中得到快乐,为找到解决难题的钥匙而获得极大的喜悦等,也是一些人致力于创造的动力吧?
  教师:是的。许多科学家都被人称为“思考迷”,他们不断地思索着,把由此得出新发现看成是“最大的乐趣”。德国物理学家玻恩(M.Born)说过:“我一开始就觉得搞研究工作是很大的乐趣,在今天,仍旧是一种享受。”苏联飞机设计师雅可夫列夫在初次独立设计、制造出轻型飞机并试飞成功时,由衷地感到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然而,投身创造事业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和辛勤的劳动。尽管创造成功能给人带来愉悦和幸福,但创造过程却往往充满了艰辛和苦涩。我们必须做好备受磨难和煎熬的思想准备。
  学生:看来创造活动也充满哲理:愉悦与磨难同在,幸福与痛苦并存。
  教师:对,事物都有两面性。我给你讲讲非欧几何创立过程中的一个故事。凡学过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学的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初始命题:过直线外的一点,能引一条而且只能引一条直线与原来的直线平行。它在《几何原本》中是这样表述的: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两个同侧内角之和小于两直角之和,那么,把这两直线延长,它们一定在那两内角之一侧相交。由于这个命题无论从语句的表达上,还是从内容上看,都不太像公理,倒是像一个可以证明的定理,所以,从《几何原本》一问世,人们就普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个命题或许是可以证明的定理?这一问题通常称为“欧几里得第五公设的证明问题”,也称“第五公设问题”。许多人开始了对这一命题的证明。
  匈牙利大数学家法·鲍耶(F.Bolyai)曾致力于证明欧几里得第五公设长达20多年,结果一无所获,长期的挫折和失败使他在精神上遭受极大的刺激,几乎完全失去了对数学的热忱。当他得知自己的儿子亚·鲍耶(J.Bolyai)也醉心于这一问题时,极力劝阻亚·鲍耶停止这项工作。他在1820年写给儿子的信中说:“希望你不要再做解决平行线理论的尝试了。它会花掉你所有的时间而终生不能证明这个问题……它会剥夺你一切余暇、健康、快乐和所有的幸福。这个地狱股的黑暗将侵吞成千上万个像牛顿那样的巨人,这是永远留在我心里的创伤。”但是,亚·鲍耶继续顽强拼搏着,他不怕舍弃一切,终于在创立非欧几何方面取得了突破。
  学生:鲍耶父子俩这样不辞艰辛、甘于献身的精神真是令人感动。我不由得想到了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具有的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是可歌可泣。中国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在20世纪50年代极其艰难的条件之下,负责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领导起草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迈开了中国独立试制核武器的第一步,为中国的原子弹成功爆炸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患癌症病重期间,还在进行我国核武器实战化与小型化等方面的研究,为核武器发展呕心沥血,耗尽了毕生的精力,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教师:邓稼先是中国科技史上的英雄人物。像他这样的创造者,追求这样一种更宏大的目标,这种目标本身并不一定是创造,但通过创造却可以有助于达到这一目标,像人民幸福、社会繁荣和祖国昌盛等等,这些伟大目标可以是许多人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事业的根本动机,他们深切地了解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对于祖国人民的事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为此可以忍辱负重,直至献出自己的一切。邓稼先就是这样的表率。
  学生:但我们也看到,有些人搞发明创造是为了金钱。这种动机可取吗?
  教师:当然,追求其他的目标,比如经济收入,也可以成为创造的动机。在一些国家里,一个创造发明家得不到足够的经济报偿,就会丧失在社会中的应有地位,难以继续创造活动,他们看重经济收入,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即便在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对于一些人把经济收入作为创造动机,也是值得肯定的。国家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做出发明创造的人进行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鼓励,以保证他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作出更大的创造性贡献。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抱负,是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把自己学习成才的目标定位在将来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服务之上,就会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就会抱有宏大的志向,如立业之志、报国报民之志以及争强争胜之志。他一定会把实现远大的志向与学习成才联系起来,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不远的将来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奉献累累的创造性成果。
展开
目录
第一讲 创新与创新意识
创新:“人类大脑一颗圣灵的火星”
美国学者的反思
日本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
改革开放的中国呼唤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创新意识:当代人必备的素质
创新意识:创新活动的起点
创新意识:求新求异意识
创新意识:求真求实意识
创新意识:求变意识
创新意识:问题意识

第二讲 自主创新与社会创新意识培育
备受关注的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
以科技创新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开展自主创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培养全社会创新意识

第三讲 创新与智力智慧
观察与科学创新
观察和观察力的培养
记忆:一切智慧的根源
勤奋:提高记忆力的诀窍
创新“蓝图”的获取:想像
让思想插上想像的翅膀
思维:“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出新、出奇、出异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
创新的源泉:产生思想的能力

第四讲 创新与创造性人格及情感智慧
两项结论相左的调查研究
创造性倾向与创造性人格
好奇心:创新“火花”的“导火索”
兴趣:创新活动的催化剂
情感:创新活动不竭的动力源
意志:创新活动中克敌制胜的法宝
良好的性格:创新活动的心理保障

第五讲 创新与人格的健全及心理障碍的克服
错误的概念和概念的片面性
过早的判断和先入之见
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思维定势”
本本主义和以人为据
自信心不足和气馁
胆怯和过分的自责
对失败的恐惧感
从众性、偏执和刻板

第六讲 创新与社会环境的优化
安定的政治环境
良好的社会风气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社会需求是创造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科学中心转移规律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
创造与社会“小环境”
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第七讲 创新意识与创新实践
创造性思维“方法”和“艺术”
“把事物倒过来看”:逆向思维法
变换元素和变换次序:置换思维法
把对象作复杂的系统分化:离散思维法
比一比,再推一推:类比思维法
想得多、想得散和想得新奇:发散思维法
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联想思维方法
思想碰撞激起脑海的创造性火花:头脑风暴法(集体智慧法之一)
好了,希望能更好:希望点列举法(集体智慧法之二)
思路向最佳方向发展:收敛思维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