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历史考察?理论探讨?实践探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89843
  • 作      者:
    李太平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太平,男,1963年生,湖北蕲春人,教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和德育原理研究。出版《全球问题与德育》等学术著作三部,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湖北省地方教材多部,在《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六十多篇,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重点项目,获湖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这《历史考察·理论探讨·实践探索(J)》是多位学者共同研究的结果。 <br>    学者们围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历史、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历史考察·理论探讨·实践探索(J):“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研究丛书》分为历史考察编、理论探讨编和实践探索编,供广大读者阅读及学习。
展开
目录
导言<br>历史考察编<br>第一章 西方大学人文教育发展简史<br>第一节 人文教育的概念<br>一、什么是人文和人文教育<br>二、人文教育的三种含义<br>第二节 西方大学人文教育发展简史<br>一、人文教育的兴起<br>二、人文教育在西方大学中的衰落和被边缘化<br>三、大学面临的困境与人文教育的转机<br>四、人文教育在与科学教育的竞争中生存<br>五、大学人文教育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意义<br>第二章2 0世纪西方科学教育发展的轨迹和原因分析<br>第一节 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教育发展的轨迹<br>一、科学教育地位:从边缘到中心<br>二、科学教育理念:从培养精英到为了所有的学生<br>三、科学教育目的:从知识结构到素质发展<br>四、科学课程形态:从学科中心课程到综合课程<br>五、科学教育内容:从科学问题到社会和人的问题<br>第二节 20世纪西方科学教育发展轨迹形成的原因分析<br>一、社会生产、生活科学化是科学教育从边缘到中心、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根本原因<br>二、科学教育发展与军事战争密切相关<br>三、科学教育的发展变革是人们对科学和科学教育本质的认识深化的结果<br>四、科学教育改革受到科学主义和科学人道主义的影响<br>五、科学课程的综合化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综合性的体现<br>理论探讨编<br>第三章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br>第一节 科学与人文<br>一、科学与人文的本质界定<br>二、科学与人文的一体性<br>三、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性<br>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科学与人文关系<br>一、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反思<br>二、科学与人文的矛盾:“为学”与“为道”<br>三、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br>第四章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br>第一节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主要区别<br>一、两者传授的知识类型不同<br>二、两者发展的主要素质层面不同<br>三、两者培养的人才种类和层次不同<br>四、两者的教育过程和途径不同<br>五、两者的教育方法、目的不同<br>第二节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联系<br>一、科学教育对人文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br>二、人文教育对科技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br>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联系的理论依据<br>第五章 科学教育的科学哲学基础<br>第一节 传统及其超越:科学观的转向<br>一、传统的科学观<br>二、科学观的文化论转向<br>三、科学观的后现代转向<br>四、后现代科学观的特征<br>第二节 不同科学观视野下科学教育的价值定位<br>一、基于传统科学观的科学教育:传授实用的科学知识<br>二、文化论科学观对科学教育的定位:凸显科学教育的人文意蕴<br>三、后现代科学观视野中的科学教育:走向科学与人文的统<br>第三节 和谐向度的科学教育:科学观转向的呼唤<br>一、科学教育要渗透人文关怀<br>二、科学教育要走入生活世界<br>三、科技道德教育要贯穿科学教育始终<br>第六章 科学教育的价值哲学反思<br>第一节 科学教育自在价值的应然意蕴<br>一、求真是科学教育的先天旨趣<br>二、扬善是科学教育的应有之义<br>三、达美是科学教育的内在追求<br>第二节 科学教育价值实现难为的实然征候<br>一、难为征象:现实价值的失落与虚假价值的凸显<br>二、难为成因:认知的偏失与操作的失当<br>第三节 科学教育走出难为困境的教师作为<br>一、合理定位价值取向是前提<br>二、努力提升课程意识是保障<br>三、长足改进课程教学是关键<br>实践探索编<br>第七章 理学教学中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研究<br>第一节 大学理学教学中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现状和问题<br>一、在理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观念基本确立<br>二、人文性成为当前大学理学教学的三大价值取向之一<br>三、以理学为背景的专题教学活动成为人文教育实践的主要活动<br>四、大学理学教学中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还没有实质性效果<br>第二节 我国大学理学教学中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理性反思<br>一、知识观片面与教学活动的“人文营养蒸发”<br>二、“讲解传授”思维定式与学生灵性缺失<br>三、师生交往单向性与教学活动中情感缺失<br>四、大学生学习“功利性”和价值理性迷失<br>第三节 我国大学理学教学活动中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论分析<br>一、推动大学理学教学观念全面转型<br>二、开发大学理学教学中知识的全面内涵<br>三、整合大学理学教学模式<br>四、变革大学生学习观:由“占有”向自主创新转变<br>第八章 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研究<br>第一节 在工程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与必然性<br>第二节 MIT与HUST工程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的比较研究<br>一、MIT与HUST课程设置比较<br>二、MIT与HUST教学方式比较<br>三、MIT与HUST科学研究比较<br>四、MIT与HUST师资队伍比较<br>五、MIT与HUST校园文化建设比较<br>第三节 我国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实践途径研究<br>一、改革高校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br>二、构建工程与人文交叉的课程体系<br>三、将人文教育融入工科专业教学中<br>四、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加强师生互动<br>五、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br>第四节 案例研究:HUST工科专业教学中学生对人文<br>教育的认知调查<br>一、知识传递中的人文因素<br>二、能力训练中的人文因素<br>三、精神提升中的人文因素<br>四、改进建议:工科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拓展<br>第九章 当代我国环境教育中的科学与人文融合问题<br>第一节 环境教育的历史演变<br>一、环境教育的缘起<br>二、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br>第二节 环境教育重科学轻人文的表现及其原因<br>一、环境教育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br>二、环境教育重科学轻人文的原因<br>第三节 加快发展环境人文教育的策略<br>一、以培养环境美感为重点,加快发展环境美育<br>二、以提高环境意识为重点,加快发展环境哲学教育<br>三、以推进绿色消费为重点,加快发展生活时空中的环境教育<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