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大多数学生习惯于逐字逐句这一低效的阅读方式,在课上引导和加强学生使用整体法阅读。所谓整体法阅读,指的是“阅读时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每个个别的词语上,而是直接集中在完整的篇章内容上”。为确保学生使用该方法,选用生词量适当(5%以下)、篇幅适中(800-1000词)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不查阅字典,在规定时间内(8-10分钟)完成阅读和相应的理解练习。由于时间有限,又不准查字典,学生在阅读时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文章内容的预测和理解上,从而忽略甚至顾及不到一些生词及语法现象的细节问题。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来看,这种方法还是较有效的,729/6的学生认为此法优于逐字逐句对整篇的理解。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示担忧:“这样的阅读是快餐式的,印象并不深。碰到有些细节的问题,就必须回头去找,也是个麻烦”;“读完(眼睛扫了一遍)之后,常常不知其究竟说了些什么内容,所以做后面题目时,还要回(去)读文章,效率颇低”;“习惯于逐词的默读,加快阅读速度后感觉理解降低,做题凭大概印象猜”。看来,阅读速度的提高有赖于信息处理自动化程度的加强,而且要紧密结合阅读目的变换阅读方式。
除了在课上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还要根据本校图书馆的藏书,向学生推荐教授快速阅读的中译本图书,使学生了解阅读的过程和原理。由于课上时间有限,要求学生在阅读这些辅助材料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训练,并写出读书报告和体会。许多学生认为很有收获,也有学生在实践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了解方法并不等于掌握方法。许多学生反映,知道了改进的办法并不能保证他们按新方法去做。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习惯行为的改变和技能的培养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它要在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操练,直至转化成自动化的产生式。这仅仅开了一个头,要今后进一步设计研究如何训练的任务,以便系统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不良的心理状态易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是基础薄弱型学生的共同的、突出的问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