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追求教育的真谛:许锡良教育思考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150664
  • 作      者:
    许锡良著
  • 出 版 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许锡良,男,1966年12月生。江西黎川县人。教育学硕士,副教授。曾经发表过《执行程序中如何实施以物抵债》、《试论对第三人债权的保全及其与执行程序的衔接》等多篇论文。现供职于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
展开
内容介绍
    《许锡良教育思考录:追求教育的真谛》作者思想深刻,能够打通思想理论与教育现实之间的通道;他见微知著,能从细微处发掘中国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他思维敏锐,有着对文化、教育与社会的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他文字犀利,许多文章都表现了“一位有良知的学者的正义直言”,启迪人的智慧,给人深思。《追求教育的真谛(许锡良教育思考录)》收集了他最近几年来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思考,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开通博客后的一些思考。《追求教育的真谛:许锡良教育思考录》表现了他强烈的生命意识,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民族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教育之苦,异化之果
    人生来是追求幸福、寻找快乐的。尽管人与人在理解幸福与快乐的时候,其实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就体验与追求幸福的过程来说,却是一致的。教育就是要设法让学生健康成长,以便将来能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否则教育就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李政涛先生在《受教育与受苦》(发表于《读写月报·新教育》2008年第10期)一文中却说:“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舒适的事情。”而且特意声明针对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然后论证说,学生在教育中受苦是应该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甚至作为教师就是要刻意制造一些“苦”让学生“遭受”。李先生认为:
    “受教育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经受苦难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受苦,是苦难教育的第一步,或许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这一步无论走得好坏,都将对其一生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这个观点其实很传统,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什么是受苦?这实在是一个很难判断的人类感受。盖人类之复杂真是一言难尽。一些受虐狂,让别人把自己抽打得皮开肉绽,他才会感觉到一种快乐。过去在奴才公然盛行的时候,愿意受虐的人还真不少。比如,一个太监,要是被皇帝亲自鞭打,那也是一种幸福,甚至是一种荣幸。在中国,还保留了一个说法:“打是亲,骂是爱。”自然,无论是打还是骂,都必须是特别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来实施,受虐人才会产生那种特别的快感。因为,这意味着,你是他的人了,你的前途与地位也就有希望得到提升了,否则就是一种苦难、一种侮辱。比如赵太爷打阿Q,阿Q就服帖,那是一种快感,但是被王胡、小D这样身份地位同样低贱的人打了,就感觉是受到了一种侮辱。但是,对于一个拥有正常心理的人来说,任何形式的被虐,都会在引发痛苦的同时,还会产生仇恨与报复的欲望。面对那些学生动辄杀老师的行为,可能更要考虑一下,我们施加的那些“受苦”教育是不是也要承担一些责任?
    面对这样的受虐文化,提倡受教育就是让学生受苦,是十分危险的。特别是把学生受教育的本质说成是受苦,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误导。因为,这无疑为教育工作者虐待学生创造了理论根据,为把学校“监狱化”提供了合法的依据。人的成长中,固然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痛苦的事情,人生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的心智确实需要磨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创造苦难来让学生学会吃苦,而是要让学生学会面对真实的世界。对于苦难,我们一直是处于这样一个矛盾中,也就是客观上无法避免与主观情感上的力求排除。教育的作用,就是如何引领学生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学会坦然面对,学会顽强抗争,学会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而不是什么“享受苦难”。教师更不是来分担苦难的,即使与学生一起分担,也是没有意义的。
    人不经历苦难,确实不能够成熟。但是,苦难并不是导致成功的充要条件。相反,在更多的情况下,它践踏了人的尊严,毒化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儿童的创造力。其实,教育学生要学会面对苦难,克服苦难与恐惧,其最终目的,也还是要追求幸福,而不是享受“苦难”,否则,那是一种受虐型人格。人们需要学会克服苦难,敢于面对苦难,只是因为生活中的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并不等于说“苦难”就是我们刻意要去追求的价值。
    其实,学习之苦,千百年来恰恰是因为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同时是对学习的一种异化的结果。因为,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习从来都是把知识与学习之外的功利标准当成目的,如什么“黄金屋”“颜如玉”之类额外的功利。这样的学习当然是一种痛苦的行为。更何况,我们的学习就是对背诵与记忆力的考验,这对于记忆力好的学生来说,还不是太大问题,但是,如果对于像爱因斯坦这样记忆力差,但是想象力与创造力强的学生来说,无疑就是灾难。
    中国人强调学习、受教育是一种吃苦行为,其实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传统、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才使得我们的教育落后,我们的“受教育”有时简直就等同于“受虐”。其实,人的天性都是爱好学习的,人的天性都是好奇的。这些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好奇心与惊异感,才是教育过程中最需要保护与引导的,也是一个人学习过程最重要的品质。可惜,因为教育被异化,学习被异化,一切都变得那样的枯燥乏味,变成了需要默默忍受甚至是需要忍辱负重的东西。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教育孩子面对这些苦难时要有敢于改造的勇气及抱负,要给孩子以生命的关怀与敬畏,寻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目的是要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保持做人的尊严,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不可以因为人生无法避免苦难而选择学会“享受苦难”,当然也不可以面对苦难时选择逃避。
    其实,人的苦与乐,是很复杂的,有时是很难判断的,也是因人而异的。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学会发展自己的个性,才是教育中的应为之事。从人的追求来说,并不需要有什么统一的要求。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之苦,只会消磨孩子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品性,其后果并不会有多少积极的效果。这一点,作为教育工作者,头脑必须是清醒的。
    (2008年11月21日)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追寻人性化的教育思想
思想观念要先行
教育之苦,异化之果
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想
让学生成为“野生植物”
教育的有效思维
人生的魅力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
人的成长与恐惧
生命教育的难题与出路
教育必须弄清智慧的标准
教育与人类的灾难赛跑
生命的意义
失败与成功是平等的
推动世界的两种力量
为恶的底线
守护教育的底线
我们能够教给学生什么?

第二编 寻找完善的教育制度
今日问题来自昨日的解决方案
——教育改革的今日与昨日
我国新课程改革:欲说还休的教育改革难题
“给学生减负”其实是一个伪问题
陈省身眼中的中国数学与中国教育
蚂蚁的社会与人类的世界
基础教育的生命是平等

第三编 守望现实教育的良知
中国农村教育:我们心中永久的痛
农村的教育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乡村教育的“破败”
我们是怎样误解了乡村教育?
我所思考的乡村及乡村教育
——读刘铁芳先生的《文化破碎中的乡村教育》
让孩子学会倾听与专注
韩寒是中国教育的一面镜子
保护儿童的惊异感与好奇心
创新为什么重要?
“红领巾”与“绿领巾”折射出来的教育悲哀
累死在讲台上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教什么与怎样教,哪个更重要?
一篇女中学生日记所折射出的教育沉疴
教师、校长为什么会成为高危职业?
从职业中寻找自己的尊严

第四编 守望学术研究的良知
如无必要,莫创新词
把教育的文章直接写在大地上
教育有规律吗?
文章的高度
我们是怎样误解了学习的
先取得话语权
教育批判的意义
知识人的理想国
学术思想需要边缘化
文章的多与少及质与量
教育学没有专业
无立场的教育学怎样表达
为什么有必要开设“批判阅读课”?
——读龙应台《一张考卷》
批判,一种高级的学习方式
过一种简单而健康的生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