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br>第1节 本研究的意义<br>第2节 本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br>第3节 先行研究综述<br>第4节 各章节构成<br><br>第一部分 中国民办学校制度的形成<br>第1章 现代中国民办学校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br>第1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私立学校<br>第2节 民办学校的实质——以农村民办小学为中心<br>第3节 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力量办学<br>小结<br><br>第2章 《民办教育促进法》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制度特征<br>——以探讨“合理回报”为中心<br>第1节 “合理回报”和《民办教育促进法》<br>第2节 “合理回报”法制化的社会背景<br>第3节 “合理回报”的变化过程——以先行研究的探讨为中心<br>小结<br><br>第3章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制定意义<br>——对公办学校法人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考察<br>第1节 关于公办学校法人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各种观点<br>第2节 公办学校法人举办民办学校的法律规定<br>第3节 公办学校法人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制度的实况<br>——以福市w民办中学为例<br>第4节 制度化过程及背景<br>小结<br><br>第4章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社会意义<br>——着眼于举办主体“外国力量”的变迁<br>第1节 中外合作办学制度的现状<br>第2节 中外合作办学制度形成的过程与特征<br>第3节 中外合作办学制度的形成背景<br>小结<br><br>第5章 中国民办学校制度的理论探讨<br>第1节 民办学校的理论变迁<br>第2节 民办学校的类别划分<br>第3节 举办民办学校的社会权利<br>小结<br><br>第6章 民办学校制度研究的收获与启示<br><br>第二部分 实现卓越——教育制度形成的价值追求<br>第7章 区域民办学校制度的形成特征及问题<br>——以福建省为例<br>第1节 福建省民办学校制度的形成特征<br>第2节 民办学校制度的内部结构——民办福德学校的经营<br>第3节 对民办学校制度的几点思考<br><br>第8章 中国教育制度形成过程的主要特征及矛盾<br>第1节 制度认识与教育目标的双重性<br>第2节 教育制度形成过程的案例分析<br>——沈阳市基础教育管理制度改革<br>第3节 教育制度形成过程的特征<br>第4节 当前教育制度形成过程的主要矛盾<br>附录:沈阳市基础教育管理综合改革案例<br><br>第9章 追求卓越<br>——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制度<br>第1节 全球化与教育制度创新<br>第2节 实现卓越的教育<br><br>后记<br>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