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创新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544163
  • 作      者:
    尚勇[著]
  • 出 版 社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纵览世界·前瞻大势·解析创新·开阔视野。
展开
作者简介
    尚勇,工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及多所大学兼职教授,2005年以高级研究员身份在美国哈佛大学研修。曾任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总执笔人,长期从事创新战略研究。现在江西省委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创新力》包括:创新力的内涵和时代意义;知识社会的特征和规律;低碳浪潮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和博弈;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挑战;新科技革命的态势和亮点;自主创新的瓶颈和对策;人才培养的误区和途径;后发优势的发掘和弘扬;中国崛起的信念和前景。
展开
精彩书摘
    6.知识私有与社会共享矛盾,知识与贫富差距
    生产资料的私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知识社会,物质生产资料已降为次要地位,而知识和创新上升到主要地位。知识的私有与社会共享将成为知识社会的基本矛盾。按照现在的观念,一提知识,我们自然地就联想到它的公共特征。似乎感到理所应当以公用为主。其实,目前已经出现了知识私有化的严重倾向。专利、技术诀窍、版权(包括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版权)、技术标准等知识产权在经济活动中,特别是在市场竞争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乃至今后,研究开发的投人越来越高,所占企业成本的比例越来越大,企业将拥有技术优势和相关知识产权作为其命根子,成为其真正的私有看家至宝。再之,美国、日本、欧洲等很多国家都出台了有关法律,明确规定政府经费资助的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归科研完成者所有,以鼓励科技创新。我国也出台了有关政策。今后,科学与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很多基础科研的阶段性成果都申请了专利。如人类基因组测序、某种病毒的发现等,这些人们原来概念上的公共知识,不少都申请了专利。这意味着这些知识将属于私有,不付费不得随便使用。按照这些趋势发展下去,到了知识社会,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将归属企业、个人,这必将严格限制并阻碍知识的公共传播。知识成为牟利的财源,知识产权就如跑马圈地,一旦批准为专利、特别是标准,即便别人研究开发出相应的成果来也不能使用,只有向专利或标准拥有方缴费后才有使用权。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保护知识创造者的积极性,但严重违背了知识造福社会的宗旨。强调了知识的盈利功能和私人所有,必将拉大不同知识水平国家、地区、人群之间贫富的差距。
    事实已经表明,国家、地区、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主要是知识的差距,这种情况在知识社会将进一步加剧。这同工业社会的贫富差距主要是资源等生产资料所有的差距完全相似。财富必然向知识拥有者,特别是创新人才集中,未来的这些“知本家”有的比工业社会的资本家还要富有。拥有更多先进的知识,知识水平越高,在竞争中就占据制高点。对个人如此,对企业如此,对国家同样如此。知识的这种决定作用,必然激励更多的人争相学习知识、创新知识,更加加速知识的进步。但是,与资本不同的是,知识财富不具备长期占有性,更不能继承。资本和财富只青睐新知识拥有者和创新者。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知识社会
一、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历史跨越
二、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的初级阶段和重要内容
三、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经济形态
四、网络和知识化——知识社会的社会形态
五、创新力——知识社会的灵魂
六、生态文明——知识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第二篇 绿色浪潮
一、绿色浪潮兴起的主要动因
二、新能源革命是绿色浪潮的主要驱动力量
三、绿色浪潮对经济社会和国际格局的影响
四、抓住低碳经济机遇实现绿色崛起

第三篇 全球化博弈
一、揭秘“全球价值链”
二、“胜者通吃”潜则
三、服务外包世界波
四、技术壁垒与陷阱
五、金融国际旋风
六、企业全球并购
七、资源争夺暗战
八、碳交易角力

第四篇 科技创新波
一、当代科技创新的主要特点
二、人类文明进步对科技创新的八大需求
三、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和影响
四、覆盖信息化地球的网络世界
五、生物繁花何时变成产业硕果
六、清洁能源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七、抢占空间战略制高点
八、纳米科技默默支撑其他创新

第五篇 自主创新
一、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
二、体制机制创新的几个重点问题
三、营造创新环境的几大重点

第六篇 创新人才
一、影响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因素
二、把握创新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
三、形成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公平机制
四、健全创新人才成长的导向体系

第七篇 后发优势
一、创新力决定国家兴衰
二、后发优势的核心是增强创新力
三、后发优势的关键是创新发展方式
四、跨越的成败取决于制度创新

第八篇 中国信念
一、科学发展到现代化强国——怎样看待中国崛起
二、人民民主到政治文明——怎样看待民主
三、反腐倡廉到阳光廉洁政府——怎样看待腐败
四、修身致知到国家栋才——怎样看待青年的前途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