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理念论纲》除了第一章 从多个视角对“大学”、“理念”与“大学理念”进行界定外,第二、第三章,从历史的视角分别考察了西方大学理念和中国大学理念;第四章论述19世纪洪堡创立柏林大学时所概括并被后人奉为经典的传统大学理念——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第五章讨论若干当前流行的新兴大学理念。其中,有的是前人所提出的,有的则是作者所综合概括的。
大学理念是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前进和认识的加深,新的大学理念不断出现。第五章所讨论的“新兴的大学理念”,只是作者认为最重要与最具普适性的理念;即使第四章所论述的“经典的大学理念”,其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教授治校”的理念,源于中世纪的“教师行会”,孕育于文艺复兴时期和十七八世纪德国的新大学运动时期,经洪堡的提倡而为世界各国大学所确认。客观地说,在精英教育阶段,大学规模小,相对独立于社会之外,在象牙塔中,掌握学术的教授们能够直接地行使其学术权力甚至行政权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不但组织庞大复杂,而且必须面向社会办学,与政府、市场的关系头绪纷繁,致使大学中产生了专司管理、服务、经营的官僚阶层,教授治校的任务、模式必然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一点,更多地体现于学术事务的审议、决策之中,使大学中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并行不悖、协调发展。
作为理论探析的大学理念是一般的,而作为指导实践的办学理念则是特殊的。本书探析的是一般的大学理念。无论是奉为经典的传统大学理念,还是带有时代特征的流行的新兴大学理念,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大学教育的性质、功能、规律,是办学者所应掌握的。但每所大学,各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定位,办学的主体又有其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因此,办学者还应在一般性的大学理念基础上,树立自己的办学理念,也就是对这所大学的理性认识与理想追求,并使之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认识与共同追求。例如,当年潘序伦办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立信”,抗战时期萨本栋在东南半壁坚持办厦门大学的理念就是“科学救国”与“自强不息”,从而使这两所高校在当年独具特色,崭露头角。办学理念,一般说,不违反一般大学理念,但不照搬一般大学理念,应有自己的特点与追求。在长期以来集中统一的办学体制下,许多大学的办学理念缺失。20世纪80年代开始,不少大学重新厘定自己的校训。校训虽不等同于办学理念,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办学理念。遗憾的是,跨进许多大学校门,迎面而来的校训,或四字、或八字、或更多,大多(不是所有)雷同,只是一些溢美之词所堆砌,它可以作为校园中金字镌刻的摆设,却很难成为被师生认可和奉行的理性认识与理想追求。我相信,《大学理念论纲》这本学术专著的出版,必将使办学者对一般的大学理念有所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办学理念。当然,这并不能代替办学者自己的理想追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