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为教育呐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736076
  • 作      者:
    蓝春著
  • 出 版 社 :
    学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蓝春,清华大学工学硕士,英才企业董事长,北京市新英才学校董事长、校长,厦门英才学校校长,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2007年被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授予“中国儿童慈善家”称号,被中国红十字会授予“中国红十字奖章”,2008年被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授予“中国教育管理改革三十年……全国创新管理改革杰出校长”,被中国品牌影响力高峰论坛组委会评为第五届“中国十大民办教育家”。
    他的《从六个维度看教育》、《中西文化教育比较》、《从80后职场表现看中国基础教育》以及《从社会问题中寻找教育的使命》等论述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展开
内容介绍
    教育是社会聚光灯下永恒的焦点,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命运的关键:呐喊是发自作者内心最深处的呼唤,是渴望对众生灵魂有所震颤的期待。《为教育呐喊》从素质教育践行者的感受和经历出发,看似是对当前教育现状不满的叩问,实则是从学生、教师、课堂、学校和社会多个层面对造成这种现实症结的深度剖析,期待唤醒更多人参与到对教育本质的思索中来。《为教育呐喊》力求从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理想信念方面另辟蹊径,从教育目标、教学模式、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方面系统化地寻求发展之道;寄望于给教育注入新鲜的力量,唤醒我们最初的教育梦想,回归教育人性关怀的核心本质。理性的思考,另类的表达,全部源于对孩子、对教育、对国家的无限热爱!
展开
精彩书评
    熟悉蓝春的人都惊叹他对教育的慷慨投入,实际上他投入更多的是爱心,因为他是一个有教育梦想的人,他的梦想绝非空想而是来自于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于是,他的梦想里有强烈的责任和执著的追求,他的教育观点闪耀着真知灼见。本书是一个企业家校长的内心独白和教育宣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孙云晓
    蓝春先生有极深的教育情结,又有犀利的眼光,对教育问题有独到的分析。同时他也在实践着他的教育理想。他的这本《为教育呐喊》,就像医生为治病救人,对病者历数其病状、病因。唯因他爱之太深,故而言之甚切。我们不必也不应苛求他呐喊得更全面、更平和。而正是这种一针见血、振聋发聩的呐喊,才更显现了它独特的价值。这种呐喊的背后,是他对中国教育的美好憧憬。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好好听听他的呐喊,并一起来疗救我们多病的教育。
    ——教育部原国家副总督学兼教育部督导团办公室主任 郭振有
    企业就是放大的人群,孩子就是微缩的企业。教育孩子和做企业一样,需要整体的战略,更需要正确的价值观。今天的教育似乎脱离了“起点即是巅峰”的先哲智慧,当沉寂的灵魂渴望被唤醒的时候,《为教育呐喊》的声音应该再响亮一些。
    ——IBM(中国)全球企业咨询部运营战略首席顾问 自立新博士
展开
精彩书摘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层面都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人们的生活观念及人生价值追求也同样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教育这个行业自然也不例外。从教师的职业来看,教师工作稳定,收入待遇不低,但是这个群体却出现了许多有职业没理想的个体。也许在每个行业里,缺乏理想的员工都不在少数,可是教育的特殊之处就在于需要用一群有理想的人去点燃孩子们的理想。理想是一个人的价值追求,是一个人动力无穷的根本原因。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如果把教师仅仅当做一份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是因为生存的需要而去执事的一份工作,那么从教将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种出于功利目的的需要,在这份职业里将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性。对于商业社会中的一般行业的员工或者市场推广人员而言,追求利润本身就是人们的理想之一。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人们穷尽各种手段来实现利益最大化是很常见的,屡禁不止的假冒伪劣也不足为奇了。
展开
目录
序/4
前言/18
第一篇 我们的学生怎么了/7
1.万能与无能的教育/4
2.心怀梦想、起早贪黑的学生/15
3.被分数俘虏了的学生/20
4.无奈的学生/29
5.迷失的学生/37
6.缺少快乐的学生/44
7.越教越不进步的学生/54
8.青春躁动的学生/60
9.事倍功半的学生/66
10.成绩好却难成大器的学生/71

第二篇 我们的教师怎么了?
1.苦口婆心、甘为蜡炬的教师/78
2.有职业没理想的教师/82
3.有知识没文化的教师/93
4.眼盯学生却目中无人的教师/98
5.习惯否定而不是肯定的教师/106
6.承认别人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教师/111
7.高度职业倦怠的教师/115
8.辛苦付出却难得肯定的教师/120

第三篇 我们的课堂怎么了?
1.十年如一日的课堂/130
2.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137
3.把人文教育模式化了的课堂/142
4.忽略了学生的课堂/145
5.让三维目标贯穿始终的课堂/15l

第四篇 我们的学校怎么了?
1.有标准没情感的学校/158
2.合本逐末、失去判断的学校/163
3.模糊了性别的学校/173
4.商业启蒙缺失的学校/179
5.不懂生活的学校/184
6.缺乏自信的学校/188

第五篇 我们的社会怎么了?
1.青出于蓝不如蓝/200
2.人生经验不可间接获得/207
3.期望与失望并存的家长/210
4.不懂爱也不会爱的家长/216
5.急功近利的考试评价/220
6.一度断了根的传统文化/224
7.真正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233
8.生命之根,藏于无形/239
后记/243
书评/25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