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国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455394
  • 作      者:
    杨嘉嵋著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杨嘉嵋,200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行政管理与社会学系行政管理专业,获硕士学位。2001年至2004年任教于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新闻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上海政法学院新闻传播与中文系教师。中共党员。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电视新闻、电视深度报道、电视法治节目、新闻与法等。先后主持、参与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课题、司法刑事高地研究课题等,并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十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大学是国家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科学研究的水平则又体现了大学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是一所现代大学重要的标志。因此,一个大学的学术气氛,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引导着学校的科研状态,而且渗透和浸润着这个大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信念。这正如英国教育思想家纽曼所言,大学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与发展、实验与思索的高级力量,它态度自由中立,传授普遍知识,描绘理智疆域,但决不屈服于任何一方。
展开
精彩书摘
  这种独立品格即是说,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或者出现重要新闻线索时,舆论监督及时介入,既不以别人的安排做调查,也不以既定的、别人或者相关部门作出的结论来复制报道。舆论监督必须表现出适度的“质疑”精神,所有结论都要建立在通过自己调查走访了解到的、经过核实的事实基础之上。舆论监督必须坚持自己对事实真相的探寻。
  但是,舆论监督深度报道记者的“独立”并不意味着他的调查取证、传播报道等活动必须或只能由自己单枪匹马来完成,这种完全的“独立”即使在西方也几乎是不存在的。西方媒体记者的调查大多起用“线人”。以《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调查为例,他们承认自己所获取的材料很多来自白宫内部一个被称为“深喉”的人(2005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承认他即是“深喉”)。西方很多涉及违法犯罪的调查性报道,都有赖于警方的配合。
  对我国的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来讲,很多报道都是在得到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顺利完成的,譬如《新闻调查》制作的《成克杰腐败案》、《贪官胡长清》,还有《中国第一骗税案》等节目,如果没有纪检、监察部门、公安、检察、法院和社会公众的配合是很难完成的。我们强调舆论监督报道要有“独立品格”,不是拒绝与有关部门的合作,而是要以记者的独立调查取证为主导,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基础上,由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做出配合行动的调查行为。
  由于各种原因,电视深度报道作为调查者的主导地位可能会遇到种种困难,具体的实践过程有时可能会是十分复杂和艰难的。但电视媒体主导的底线无论如何是不能被突破的。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我国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的社会价值
第一节 我国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的社会价值
第二节 我国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价值的实现

第二章 我国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存在的主要误区与原因
第一节 我国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存在的主要误区
第二节 我国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走入误区的原因

第三章 转型中的中国为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提供的空间与动力
第一节 我国政治环境为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第二节 司法界和学界的共识:为舆论监督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第四章 我国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的提升
第一节 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理念的新思考
第二节 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记者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