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1
导论至善之道与垄断之殇
第一章德国广播电视制度史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德国广播电视体制
1.2 公共广播电视时期(1945-1983):公共体制的形成和垄断
1.3 双重广播电视体制并存时期(1984一):竞争与趋同
第二章公共广播电视概念及其理论37
2.1 广播电视的三种理论
2.2 公共广播电视的概念
2.3 公共广播电视的社会基础和理论来源
2.4 公共广播电视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德国公共广播电视的法律制度
3.1 德国公共广播电视的基本法律框架
3.2 德国广播电视事业的立法权
3.3 宪法层面的基本原则
3.4 联邦州层面的广播电视法规
3.5 德国公共广播电视的监管模式
第四章德国公共广播电视财政
4.1 广播电视的基本收入来源
4.2 德国公共广播电视的财政来源
4.3 公共广播电视的财政平衡
4.4 公共广播电视的财政危机
第五章德国公共广播电视的组织结构
5.1 对研究对象的限定
5.2 广播电视组织的所有制和组织形式
5.3 公共广播电视机构基本模式:执行功能与决策和监管功能分立
5.4 德国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组织结构的基本原则
5.5 台长(Der Intendant)
5.6 电视(广播)委员会(Rundfunkrat)
5.7 行政委员会
5.8 德意志联邦公共广播电视联盟
第六章德国公共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和受众分析
6.1 进行节目内容和受众分析的目的
6.2 德国电视传播内容分析的研究背景及基本成果
6.3 研究方法:频道结构分析和内容分析
6.4 公共电视和商业电视的内容比较分析
6.5 受众行为研究
第七章公共广播电视的缺陷和双轨制下的生存困境
7.1 广播电视制度变革的动因
7.2 德国公共广播电视制度的缺陷
7.3 公共广播电视在双轨制下的生存困境
7.4 公共电视的两难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德国广播电视法(根据德文原版翻译)
一、德国广播电视州际协议(2005版)
二、ARD州际协议
三、ZDF州际协议
四、广播电视收费州际协议
五、广播电视财政州际协议
六、媒介服务州际协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