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图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279412
  • 作      者:
    张晨阳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晨阳,200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传播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任教,其间曾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社会学系任访问学者。近年来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数篇,合著有《受众学说:多维学术视野的观照与启迪》(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研究领域包括媒介与性别研究、受众研究及媒介文化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图景》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在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媒介市场化与大众文化世俗化背景下,以国家话语、商业力量、女性主义/社会性别力量、传统性别意识形态等多种力量的博弈、协商、组合为线索,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中的性别话语表达状况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立体化考察。内容涉及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剧、网络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社会性别”是英文“gender一词的中文译名。有人主张把“gender”翻译成“性别”,有人主张翻译成“社会性别”。女性主义研究中的两个概念——“sex”和“gender”在英文中可都翻译成“性别”,后者则多用于指词语语法上的性别属性。但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这两个词被赋予新的含义而作为对比使用:sex指男女之间生理上的差异,这不是女性主义研究的重点。后者指由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所造成的社会性别差异,是女性主义研究的重点。鉴于此,本书采用“社会性别”之译名,以更好地突出和区分这一理论与传统观念对“性别”的认识的不同,以及其在当代女性主义理论中的特殊意义。
    “社会性别”概念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概念的源泉之一是《第二性》一书的作者西蒙娜·波伏娃等早期女权主义者在向性别差异本能(先天)论挑战时,对造成性别不平等、置女人于从属地位的男权社会构造进行的质疑。她们通过对欧美和非洲一些地区进行的人类文化学考察,论证了男女性别的分工和差异是由社会文化建构的,是在男性处于优越位置的社会建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虽然波伏娃没有直接使用这一用语(她用法语写作),但她的“女人是被塑造的”著名观点成了其后女性主义性别概念的核心思想源泉。最先在社会学领域中对性别进行研究的是安·奥克利。她在1972年发表的著作《性别、社会性别与社会》中,首先对“sex”和“gender”作出划分,认为性别(sex)是生物性、生理性的,而社会性别(gender)是文化性的,所以,性别分工并不是由男女生物学上的差别决定的自然体,而是社会有意造成的性别不对等的社会规范。
展开
目录

导论: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核心概念
第四节 研究线索、方法与结构
第一章 中国媒介中社会性别话语的叙事背景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当代背景

第二章 当代中国报纸中的社会性别话语
第一节 绪言
第二节 内容分析结果
第三节 文本分析

第三章 当代中国杂志中的社会性别话语
第一节 绪言
第二节 内容分析结果
第三节 文本与意识形态分析

第四章 当代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的社会性别话语
第一节 内地电影业:困境与突围
第二节 国家、民族与性别
第三节 商业娱乐电影中的性别论述
第四节 日常生活、平民阶层与性别叙事
第五节 女性电影的主体意识与自我救赎

第五章 当代中国现实婚恋题材电视剧中的社会性别话语
第一节 女性与婚恋题材电视剧:为何关注
第二节 被揭示的家庭、性别与权益问题
第三节 经济结构变迁中的婚恋与性别
第四节 西方现代性想象中的模拟叙事与性别

第六章 网络空间中的社会性别话语
第一节 网络:性别的乌托邦?
第二节 学术自觉行为:女性研究网站
第三节 民间自发行为:以关于“超女”李宇春的网络评论为例
结语大众传媒中社会性别话语的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一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领(“妇女与媒体”部分)
附录二 大陆地区主要的女性与社会性别研究网站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