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有助于弥合这种概念上的分离,我在不断增多的新闻学文献中又增加了本书——一部讲述在新闻工作者(从业人员)之间经常出现两极分化的作品,有些新闻工作者(从业人员)认为,大学教师没什么可教给他们的,而且,关注理论的大学教师存在否认新闻工作者任何程度的自主权[抑或新闻效力(agency)]的风险。本书明确阐述了这些不同方面,探讨了新闻工作的原则与实践。本书以一种对话体写作方法撰写,每章均以从业人员的观点开篇,但是,从更学术的视角引入了平行分析形式。从业人员的观点位于不带底色的左栏,而较多的学术处理则位于带底色的右栏。然而,这两种视觉上的表现方式不应孤立地看,而是要将两部分联系起来去阅读。<br> 本书每章都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阅读:首先阅读应用部分。<br> “狗咬人不是新闻,而人咬狗却是新闻。”这句谚语也许与新闻工作本身一样古老。像许多这类谚语一样,这句谚语隐含的内容与揭示的内容一样多。确实如此,它向我们讲述了新闻报道中不平常事物的价值。然而,当提及新闻时,不平常的事物只是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新闻工作的生命力。<br> 当问到人们为什么观看电视新闻或阅读报纸的新闻版时,他们也许会说,是想要知道正在发生的事件。主编喜欢将媒体称作世界的一扇窗户或丝毫不加掩饰地反映世界的一面巨大的镜子。但是,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反映,因为新闻主要是不常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新闻。如果包含如下的报道,那么,没什么报纸能卖得出去:上述素材无趣之极,但这是日常发生的事件。而新闻是对世界上发生的事件的一种选择性观察。正如新闻这个词语所表示的那样,新闻包括了大量新近发生的事件,告知人们有关当下发生的事件。然而,新闻并不一定如此。有些报道持续了几十年,并非总是曲折离奇——这类事例包括“沼泽杀手”、“约克郡开膛手”以及“特大列车抢劫案”。其他报道则反复使用某某人“昨晚指出”、“打破……沉默的僵局”,抑或通过一些新信息揭露一些过去发生的丑闻或其他事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