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财富的灵魂:一本杂志和一个阶层1/4世纪的梦想断代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23238
  • 作      者:
    鸱夷子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1.《中国企业家》杂志堪称中国的《财富》,在财经媒体界有无人能匹敌的影响力。<br>    2.《中国企业家》成立25年来第一次系统地梳理自己的发展历程和背后的故事。<br>    3.众多知名企业家和意见领袖亲自执笔,使《财富的灵魂:一本杂志和一个阶级1/4世纪的梦想断代史》内容精彩纷呈。
展开
作者简介
    署名鸱夷子,取自“商圣”范蠡的号(鸱夷子皮)。本书实际上是一群以“让中国商业更受尊敬”为使命的记录者和参与者的文章合集,有众多著名企业家如郭广昌、马蔚华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财富的灵魂:一本杂志和一个阶级1/4世纪的梦想断代史》是一份记录、一个镜像、一部心灵史写下了过去25年来中国商业社会发生的最重要的人和事。从中,你能领会当前商界大腕和意见领袖的历程与感悟也将理解为什么《中国企业家》能成为中国的《财富》<br>    《财富的灵魂:一本杂志和一个阶级1/4世纪的梦想断代史》是关于“人”和“事”的书,每个人和每个事件都跟过去25年来中国商业社会出现的最重要的人和事关联,是一本杂志和一个阶层1/4世纪的商业断代史。<br>    作为中国市场经济尝试30多年来创造的国民财富的记录者和旁观者,《财富的灵魂:一本杂志和一个阶级1/4世纪的梦想断代史》是《中国企业家》杂志(1985-2010)成立25年的一次全面、权威、多方位视角的梳理。<br>    《财富的灵魂:一本杂志和一个阶级1/4世纪的梦想断代史》是国富创造历程的记录,是中国商业发蒙、成长和企业家群体逐渐走向主流地位的镜像,是一群国富旁观者的心灵史。
展开
精彩书评
    提高企业家的利益自觉性和公民意识,企业家群体才能和广大民众在一起,克服横在面前的障碍和阻力,实现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中国的目标。祝愿《中国企业家》在这新的“世纪之战”中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再立新功!<br>    ——著名经济学家 吴敬琏<br>    好的媒体就像一扇窗口,让我们的视野大大拓展。像《中国企业家》,既登高望远,又求真实务,不断根据国内外的情况分析形势,总结优秀企业的经验,让我们看到方向,学有榜样。<br>    ——联想控股董事局主席 柳传志<br>    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国企业家的事业,也造就了《中国企业家》杂志。在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中,《中国企业家》杂志25年如一日坚守本土商业全球价值,成为企业家群落的信息平台和心灵港湾。她让中国商业赢得全球尊敬,她自身也赢得了中国企业家的尊敬。<br>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张瑞敏<br>    25年来,《中国企业家》已赢得了中国企业界的主流话语权,对于企业家这一阶层的“生意与生活”有着过人的见解,它不但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提出问题,并且还能尝试着提供解决之道——不少都是切实可行的。我作为实践者,常能从中吸取营养,得到启发。<br>    ——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  鲁冠球<br>    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在时间的乱山碎石中流过,两岸的景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将流向沃野还是沙漠。”在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家阶层不断崛起的历史洪流中,我相信和期待《中国企业家》杂志更有作为。<br>    ——招商银行行长 马蔚华<br>    身为企业家的一分子,我希望《中国企业家》和中国的企业家们,坚持梦想不放弃,发挥企业家的精神、梦想和价值观,勇于担当,更加开放、具有眼光。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更久。<br>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马云
展开
精彩书摘
    方向明:《研究失败》的岁月<br>    我从1996年12月开始为《中国企业家》写稿。<br>    我原本对这个杂志非常感兴趣,但过来一看,当时的《中国企业家》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虽然那时杂志已经办了很长时间,但一直都没做出品牌,很像政府办的一个文件。东华(当时刚刚从经济日报调任的主编,后任社长)跟我谈的时候,我很感兴趣,但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调过来。但东华改革的韧性和雄心,我能感受到,所以我们有一个约定:我不拿工资,但是为《中国企业家》出策划、写稿子。<br>    那时条件还是很艰苦的,我和东华合作的第一年,出去吃饭从来没超过100元的标准。东华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给了我在当时非常高的稿酬(千字千元),而他的月工资只有800元。<br>    我和东华的另个一个朋友陈惠湘,我们三人给《中国企业家》一个定位,通过做大、做响杂志的“封面故事”和“特别策划”,把《中国企业家》办成一本面向财富阶层的“主题杂志”。<br>    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构成了“研究失败”这个课题。我原来是搞宏观经济报道的,但后来发现随着市场作用越来越大,宏观经济这一块对企业的政策性影响逐渐减弱。从90年代初,我开始研究调查性报道,当时调查性报道基本上是停留在个案的基础上做调查。于是我就把单纯的调查和揭露性的企业报道改变为研究企业成长经历。但在研究一段以后,我又发现,找他们共性的东西非常难,每一个企业的成长环境都是由特定因素构成的,很难总结。这时,我有了一种模糊的感觉:企业成功的成长经历不易重现,但是失败的教训往往有同样的原因。当时的市场环境还不成熟,发展迅猛的企业还很少。于是我开始研究有关企业的这些方面。 选择的第一个点是“点子大王”何阳。刚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要深层地揭开这个企业的内部完整规律,只是想解释一个现象,看看当时整个咨询业、公关业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写的第一篇并不好,因为当时太缺少资料了。后来我重新研究这些资料后,又重写了一遍。那应该是我对企业做真正研究的第一个案例。<br>    当时还没有在《中国企业家》上喊出“研究失败”的口号,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研究一个企业成功人们是欢迎的,而如果研究一个企业失败似乎不太好,所以暂时没有把它作为一种主张提出来。<br>    第二篇关于史玉柱的文章是一个里程碑,也是在全国影响最大的一篇。那一番调查经历了非常艰苦的过程,但是终于把它做出来了。<br>    到我写沈阳飞龙那篇封面文章时,东华正式在卷首语提出了“研究失败”这个口号。而那个时候中国企业恰恰经过10年的成长与市场磨练,一批企业成长得非常好,正面临一个更好的机遇,但另外一些新成长的企业则遭遇到一些不顺。<br>    “研究失败”一系列稿子出来后,《中国企业家》那一年奇迹般地出现了盈利,文章也被许多企业内刊转载,作为警醒自己的一手材料。这都是我们当时没有想到的。到了年底,我跟东华、惠湘一块总结说,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主题,不仅找到了,而且还成功地实践了。一个主题打了一年。东华说过,我的稿子是蘸着血写出来的。<br>    《铁血三株》应该说是我为《中国企业家》写得最好的一篇文章,而整个写作过程是我在国外旅游时完成的。当时有一个机会,一群记者去香港、泰国旅游,但我一路上都在想着稿子,每到一个景点,都几乎没怎么留意。<br>    研究失败是需要对信息百里挑一的,100字的资讯我才敢用一个字,不敢随便下判断,只能多角度地去验证。最简单来说一个字:磨。别人采访一个人,你采访三个人;别人采访一遍,你采访三遍。
展开
目录
贺词<br>序言<br>序1 一本值得收藏的杂志<br>序2 财富之上<br>序3 让世界因为有企业家而不同<br>序4 行在路上<br>序5 《中国企业家》存在的理由<br><br>第一部分  财富的伦理<br>吴晓波:中国的工商伦理与企业家精神<br>田溯宁:不要放弃这代人的勇气和梦想<br>黄怒波:瞧,那些人!<br><br>第二部分  财富的灵魂——那些影响企业家命运的理念<br>发人深省的“王石悖论”<br>我看中国企业家的集体人格<br>让一部分人先高贵起来<br>送你21颗“蓝宝石”<br>人生经典四问<br>先问是非,再论成败<br>柳传志的两座丰碑<br>追求成功三要诀<br>保持饥饿,保持愚蠢<br>关于秋天的约定<br>四十之悟<br>推动两大逻辑对接<br>失败者的荣誉<br>富人为什么而存在?<br>道成肉身之道<br>企业家的政治预期<br>张瑞敏比我们傻吗?<br>企业家的话语权<br>变革时代的小小“圣经”<br>一本杂志与一个阶层<br>避免两种死法<br>做健康的成功者<br>拥抱智慧时代<br>创业家一劫<br>世纪末的留言板<br>企业家面对的两种伤害<br>“驴子”与“孩子”<br>谁心疼柳传志?<br>21世纪的门槛<br>告别“无知之勇”<br>重新洗牌<br>做顽强的骆驼<br>保护自己就是保护事业<br>研究失败<br>将军赶路,不追小兔<br>善于做理想主义者<br><br>第三部分  财富的背面——“中企人”的故事<br>袁宝华:“中国企业家”是这样产生的<br>刘东华:漫漫取经路<br>黄丽陆:10年的记忆碎片<br>徐金川:从相望到相濡<br>牛文文:首徒10年<br>房毅:知识分子俱乐部的10年记忆<br>方向明:“研究失败”的岁月<br>陈婷:怀念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br>宋铁军:5天的“财富”<br>申音:毕业于“中企”<br>李岷:since1999<br>杜亮:种桃子的人<br>边杰:生活比杂志更残酷<br>刘建强:他妈的,25年这么快就过去了<br>丁伟:企业史就是文学史<br>张刚:归去来兮<br>施星辉:商业排行榜之<br>何伊凡:嗨,停一停,告诉我你的故事<br>雷晓宇:雷人雷事<br>蔡钰:“中企哥”不是一个传说<br>康庄:单纯是一种力量<br>金错刀:脱掉鞋子,迈过“三重门”<br>宋一平:我的“新媒体”事件<br>吴琼:新媒体下的蛋<br>杨伟智:做一个讲故事的人<br>赵连京:我把青春献给你<br>黄炎:理事会往事12年<br>邓亚平:活着就是折腾<br>刘杨:“美羊羊”的青春<br><br>第四部分 未被出版的历史<br>向左走,向右走?<br>他们为什么只对我们开口?<br>那些看着长大的“鲨鱼苗”<br>红包是“天条”,不能碰<br>“封面魔咒”真的存在吗?<br><br>第五部分  财富的传承——阅读者的故事<br>郭裕怀:理想主义者的快乐<br>金凡:那本杂志疯了<br>祁建:20多年的生活伴侣<br>蔡玎:信奉ICEO<br>盛洁:商业文明传播者<br><br>后记<br>下一个25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