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硬新闻,由于网络媒体相对宽松的语言环境,网络专题往往敢于打破传统媒体的话题禁忌,对传统媒体轻描淡写处理的话题也通过专题形式来组织。例如风靡一时的木子美日记、昆明“女体宴”等事件,都在相应的网络专题中做得热火朝天。
(4)跟随、互动式报道策略。由于不用考虑容量的限制,网络专题还可以采取“跟随”、“互动”式的报道策略,突出报道过程,重视受众反馈,把受众整合到事件中,使其与事件同呼吸、共进退。
比如新浪网新闻中心制作的“美国弗吉尼亚校园枪击案”专题,专题有校园枪击案详细过程,有校园枪击案的各方反应,有现场目击者的讲述,有网友对媒体报道方式的批评,有社会各阶层对枪击案的评价议论,有赵承熙个人日记等,内容极其全面。随着事件的继续发展,专题还收录了赵承熙姐姐向被害人家属道歉的画面,学者对赵承熙犯罪心理研究,甚至还有对亚裔的影响分析等,使受众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并随时发表对事件的看法,增强了专题的影响力。
(5)互动式阅读引导网络舆论。网络受众以中青年群体为主,他们厌烦传统媒体灌输式、轰炸式、说教式的报道,渴求一种平等式、辩论式、娱乐式的新闻报道模式。网络专题的互动性阅读便迎合了用户的这种需求。大部分专题有互动设置,包括论坛、留言板以及即时聊天功能等。借助这些互动设置,网友对新闻传播的参与度得到空前的提高,人们能够在网上畅所欲言。
2.网络专题的传播劣势
(1)超链接技术与“信息迷宫”的矛盾。超链接技术的充分应用使读者可以进行高度自由的非线性阅读,但花样繁多的链接也会分散网民对重要新闻的注意力,影响网民对整个事件的整体把握,有的网友在点击链接后如同身陷“信息迷宫”,很可能找不到回来的路。
(2)海量信息与报道深度的矛盾。网络专题的容量增加了,但受众能否在如此庞杂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受众是否真的感觉到信息冲击带来的知识愉悦?这些信息究竟有多少是有用的?有多少是仅仅用来填充版面的无用信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