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闻采访方法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500724
  • 作      者:
    艾丰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艾丰,我国第一批高级记者,著名经济学家、品牌专家。首届范长江新闻奖、首届吴玉章奖金、改革开放30年“全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卓越推进者”称号获得者。九届全国政协委员。<br>    曾任人民日报编委、经济部主任,经济日报总编辑。现任中国企业联合会顾问、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质量协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主席。兼任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等院校教授。<br>    他提出的“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名牌战略”、“资本运营”、“特色经济”等,引起中央重视,并吸纳为中央决策。他发起和组织了“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并成为中国最早名牌战略的倡导者和推动者。<br>    已经出版《新闻采访方法论》(获首届吴玉章奖金)、《新闻写作方法论》、《新闻采访概论》、《新闻媒介发展大趋势》、《思考的笔》、《经济述评自析集》、《世纪宏论》、《中介论》、《三做谈》、《古今说》、《名牌论》、《艾丰随感210条》、《沧海·桑田·乐园》、《泛泛而论》等经济、新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著作16部。
展开
内容介绍
    《新闻采访方法论(最新修订版)》是新闻学的基础理论,曾荣获我国社会科学著作最高奖“吴玉章奖金”,经过近三十年的实践检验,广受读者好评。本次修订,作者的原则是保留此书原貌,基本框架、基本内容不变,做“加法”,不做“减法”。只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作者本人认识的深化,对个别提法做了修订,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补充了一些新的案例。其中为适应时代的需求,专门增写了第八节,即记者的新闻策划。阅读《新闻采访方法论(最新修订版)》,不仅可以得到理论上的启迪,还可以通过诸多时间跨度比较大的案例,了解新闻采访的历史沿革。
展开
精彩书摘
    所以。新闻采访方法论不是介绍或集成具体的采访经验,而是着重阐述这些经验所包含的规律性东西,并形成一个学术体系;不是直接告诉你“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具体方法,而是在系统阐述“为什么”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做什么”和“怎么做”。采访的具体方法,因人而异,因时空而异,但采访的基本规律是贯穿的。懂得了基本规律,既便于向别人学习,又便于自己创新。总之,新闻采访方法论是一个学术体系。<br>    新闻采访方法论在新闻学中的地位可以做这样的理解:在自然科学中.人们常把各种科学分成三类——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新闻采访方法论是新闻学中的应用基础理论。<br>    应该承认,新闻采访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而新闻采访学的真正独立。又需要在坚实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br>    本书所作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努力。新闻采访方法论的内容<br>    本书的内在逻辑可以这样简述:<br>    采访,实质上是人的一种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贯穿于采访活动的主要矛盾,是认识主体——记者同被认识的客体——事实之间的矛盾,简言之,即主体同客体之间的认识与被认识,反映与被反映的矛盾。<br>    记者不是一般的人,他是被组织在一定的新闻机构之中的、担负着向广大传播对象报道新闻这样特定任务的人。被认识的事实也不是一般的事实,它应该是新近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那些事实。这是在采访活动中,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特殊性。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概论<br>第一节 新闻采访方法论概述<br>渴求与苛求<br>什么是新闻采访方法论<br>新闻采访方法论的内容<br>新闻采访方法论的研究方法<br>第二节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br>对采访性质的基本认识<br>采访的目的——传播<br>采访的基本任务<br>采访的基本方式——社会活动<br>(记者——社会活动家 记者活动的独立性 独立性和舆论监督 独立性对记者提出更高要求)<br>采访的难点<br>记者采访活动的风险性<br><br>第二章 采访与事实<br>第三节 材料与事实<br>记者的劳动对象是材料<br>一场没有打清的“官司”<br>按照材料来源和传递过程进行分类<br>(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 第一手材料的局限性 全面认识第二手材料和第三、第四手材料 材料的相对性和双重性 材料多重性的交织)<br>从认识阶段上分类<br>(注意三个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两类、六种现象 注意识别宣传性现象 重点防范不合理的宣传性现象)<br>其他分类<br>材料加工的基本要求<br>(事实的七个要素 现象和本质的对应性 现象和本质的相对性 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br>材料加工的基本方法<br>(核实是采访的重要组成部分)<br>对材料认识的归纳<br>记者要做观察家<br>(观察家是新闻媒体上的名角 观察家的工作方式 观察家工作方式举例)<br>第四节 角度与事实<br>新闻价值是选择事实和材料的重要标准<br>什么是新闻价值<br>(新闻价值的运动过程 新闻价值定义的解释 新闻价值和报道效果)<br>新闻敏感<br>新闻角度<br>(接触事实的角度 观察事实的角度 解剖事实的角度 截选事实的角度)<br>新闻角度与事实本质<br>(正确认识事实各个侧面之间的关系 正确分析各个事实之间的联系)<br>第五节 立场与事实<br>尊重事实才能尊重真理<br>(“天安门事件”的教训 《西行漫记》的回答 范长江的启示最基本的立场)<br>记者的双重任务<br>(宣传政策和检验政策独立工作的重要作用)<br>关于客观、公正<br>(西方新闻学者的观点 确定“客观” “公正”的含义 客观与公正的相对性客观手法的重要性)<br>“干预生活”<br>(适当干预生活同制造新闻的界限 “中国质量万里行”的干预生活 来自互联网的干预)<br><br>第三章 记者和采访对象<br>第六节 记者社会交往的特点<br>采访对象消息来源<br>(要重视消息来源 围绕消息来源的工作群众——不竭的源泉广义的消息来源)<br>记者和采访对象关系的特点<br>(繁杂性 双向性 对等性——合格的对话者 代表性——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分离)<br>第七节 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矛盾<br>“取”和“予”的矛盾<br>(取”和“予”的六项条件 记者在每一项条件上应该做的工作 两种提问方式 不应该怎样提问 “如若取之,必先予之”)<br>“生”和“熟”的矛盾<br>(“求同存异,以同攻异” 深入环境,寻求媒介 由远而近,循序渐进)<br>“说”和“做”的矛盾<br>(“说者”与“做者” 既要联系实际,又要与实际保持一定距离 记者的思路)<br>四类采访对象<br>(肯定和表扬的采访对象批评和教育的采访对象揭露和批判的采访对象批评报道的四个层次 “中性关系”的采访对象)<br>第八节 记者的新闻策划<br>策划和策划业的兴起<br>什么是新闻策划<br>(什么是策划 什么是新闻策划)<br>新闻报道策划<br>社会活动策划<br>企业新闻策划<br>(新闻传播对企业的重要性 什么是企业新闻策划 如何做好企业新闻策划)<br>新闻策划的协同性和独创性<br><br>第四章 基本采访方法<br>第九节 十条基本采访方法(上)<br>点面结合——基本采访方法之一<br>(“面上找题目,点上作文章 ” 会议报道——“面上找题目,多点做文章 ”<br>由点看面,由点到面 点面对照,反复比较)<br>三个阶段——基本采访方法之二<br>两面挖掘——基本采访方法之三<br>(一个典故——勾推法 对立挖掘,挖掘对立)<br>寻找镜子——基本采访方法之四<br>(寻找认识事物的镜子 寻找表现事物的镜子)<br>抓取特点——基本采访方法之五<br>(选有特点的事实 访有特点的对象抓有特点的部分提有特点的问题挖有特点的细节)<br>第十节 十条基本采访方法(下)<br>抓关节点——基本采访方法之六<br>(突破点疑问点凝聚点显现点基本点 转化点)<br>“协同作战”——基本采访方法之七<br>(不要忘记带眼睛记者的观察力 观察和询问相结合观察和资料相结合收集与思考相结合)<br>体验感受——基本采访方法之八<br>(体验感受的优点 感受法的技巧 亲身体验的局限)<br>短仗长打——基本采访方法之九<br>(长期积累资料分解任务,预制构件 浓缩问题)<br>常备不懈——基本采访方法之十<br>结束语<br>世界观同方法论的一致性<br>借鉴外国记者的采访方法<br>采访方法的多样和发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