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到荼藤花事了——陈铭德、邓季惺夫妇与《新民报》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抗战军兴后西迁重庆的《新民报》,八年间在财力、人力、新闻业务与管理经验方面的积累.使老板陈铭德、邓季惺夫妇有了在抗战胜利后扩张这份事业的“底气”和“本钱”。
1937年11月《新民报》从南京撤离,设备和人员上船后,报社仅剩下200多元现金,总经理陈铭德只好解开私囊,作为同人沿途伙食和零星开支。人马到达重庆时.社址虽然已由先行一步的总主笔罗承烈在七星岗租好,但开办事宜千头万绪,两手空空的陈铭德感到寸步难行,无从着手。幸好有朋友帮助,以轮转机和卷筒纸作抵押,向重庆银行借贷3000元,复刊工作才得以启动。经过短期筹备,《新民报》重庆版终于在1938年1月15日正式出版。发刊词宣称:“本报以南京旧姿态,出重庆之地方版,相信抗战既无前方后方之分,救亡安有中央地方之别。战局虽促,但我们必须坚定最后胜利之信念。社会间虽不免间有摩擦,但吾人则认定民族统一战线实高于一切。其原则,在能以抗日反帝反封建反汉奸为出发点,而以民主化集中一切革命力量,方能消除内部之矛盾,坚强抗战之实力。本报今后立言主旨,即本乎是。”
《新民报》在重庆可谓一炮打响。当时复刊启事一登出,预订报纸的读者即络绎不绝,报社不得不动员经理部全部人员来办理。广告方面,一开始就拥有了全市影剧院、主要公司行号和商店的广告。
展开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 周瑞金
史料翔实,引人入胜。中国新闻界曾经的历史,中圜报人曾经的时代风云,让我们无限感慨!
——厦门大学教授 谢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