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传媒的宣导抚慰功能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6038104
  • 作      者:
    谭昆智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谭昆智 中山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关系学、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组织文化等方面的教学、研究与开发工作。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理论著作8本;主编公关教材5本;参编公关专业有关教材8本。2006年5月荣获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颁发的“中国公关教育20年突出贡献奖”。承担并完成教学、科研课题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传媒的宣导抚慰功能研究》在系统梳理关于传媒功能研究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传媒的宣导抚慰功能说。从心理、公众情绪、社会认知、角色理论、学习理论和态度展开:它是传媒对公共情绪的宣导抚慰功能的基础理论。强调宣导抚慰功能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本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创新性,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二、从传播效果看传播与心理学的关系<br>    (一)传播效果研究的内容和影响因素<br>    1.传播效果研究的内容<br>    传播效果研究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这是因为一方面,在20世纪初的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印刷媒介已经走过政党报刊和黄色报刊阶段而进入了一个大众报刊时代。大众传媒深深渗透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起学者瞩目,开始研究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问题。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历史因素。交战双方为了团结自己、瓦解敌人,使用了一切可以使用的宣传手段。传播学学者开始注意宣传战和心理战在战争进程中的作用。<br>    关于传播效果,一般理解为受传者接收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但随着传播学的发展,这一传播效果的界定已有了很大的扩展,即把信息共享、兴趣养成、知识承接、情绪反应、审美愉悦、认同一致、态度转变和行为改变等都纳入传播效果之列。从研究内容上看,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一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二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br>    2.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br>    (1)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传播者决定信息的内容,但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而言,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作出判断。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传播者的信誉,二是专业权威性。“可信性效果”的概念说明,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br>……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传播与心理的关系<br>第一节  从发展历史看传播与心理的关系<br>一、从学科发展看传播与心理的关系<br>二、从传播学研究看传播与心理的关系<br>第二节  从传播内容看传播与心理的关系<br>一、从传播者与受众看传播与心理的关系<br>二、从传播效果看传播与心理的关系<br>第三节  从大众传播看传播与心理的关系<br>一、内向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心理研究<br>二、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的心理研究<br>三、大众传播中的心理学研究<br>第四节  从传播心理看传媒的宣导抚慰功能<br>一、传播心理学相关理论<br>二、传媒对公众情绪的宣泄、引导与抚慰功能<br>三、从传播者和受众角度看传媒的宣导抚慰功能<br>第二章 传媒与公众情绪<br>第一节 传媒新概念分析<br>一、新媒体时代的传媒机关报概念<br>二、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进程<br>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的概念<br>一、情绪和情感的内涵<br>二、情绪、情感和需要<br>三、情绪、情感的联系和区别<br>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br>一、情绪和情感的形态<br>二、情绪和情感的表达<br>第四节 情绪领域的影响<br>一、定位的目标<br>二、凝聚的民意<br>三、释放的情感<br>第五节 传媒与公共情绪<br>一、突发事件与稳定民心<br>二、传媒在汶川大地震中的宣导和抚慰功能<br>三、媒体在汶川大地震中所表现的宣导与抚慰作用<br>四、灾难前媒体承担的责任和使命<br>第三章 传媒与社会认知<br>第一节 传媒与社会认知的关系<br>一、解读社会认知<br>二、传媒与社会认知的内在联系<br>第二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理论<br>一、解读归因理论<br>二、学会正确归因<br>第三节 第三者效果理论的社会心理分析<br>一、解读第三者效果理论<br>二、传媒报道的认知模式<br>三、典型报道的社会心理分析<br>第四节 事件剖析<br>[拓展分析一]:“袖珍妈妈”现象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br>[拓展分析二]:媒介应该成为社会公器<br>[拓展分析三]:三鹿奶粉事件与消费媒体的社会责任<br>第四章 传媒与角色理论<br>第一节 传媒与社会角色的关系<br>一、角色理论来源<br>第五章 传媒与态度形成<br>第六章 传媒对公共情绪的宣导功能<br>第七章 传媒对公共情绪的抚慰功能<br>第八章 新旧媒体互动的宣导抚慰功能<br>第九章 博客与播客对受众情绪的功能<br>第十章 从海外案例分析传媒对公共情绪的影响<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