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86064
  • 作      者:
    陆地,高菲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陆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中国首位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全国“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先后任中国青年报、北京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记者、主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现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学术委员,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1998年以来,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多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等方面的论文一百四十多篇,出版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学术著作十余部。<br>    高菲,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硕士,曾任大连电视台记者、编辑、主持人等职,现在北京电视台研发部工作。2005年以来,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以中、英、日文发表新闻传播类学术论文数十篇,获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论文评比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广播电视征文比赛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先后参与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研究》等课题研究十余项,出版有《2001-2007年电视传媒数据手册》和《中国网络产业发展报告》(副主编)。
展开
内容介绍
    《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研究》以资料分析和问卷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案例分析,探讨了新媒体强制性传播的现象、规律、手段、特点、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兴利除弊的建议。《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研究》在国内传播学界首次明确提出了“强制性传播”和“反传播”等概念,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br>    新媒体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无事不有、无时不有、无处不有、自主互动的特性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无穷的便利,但也伴随着一种特有的强制性传播现象,如垃圾邮件、手机短信、计算机病毒、流氓软件、交通媒体信息或广告的强制视听、楼宇电视以及户外液晶大屏幕的强制接受等。这种非受众主动寻求、愿意接受而又无法拒绝的强制性传播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烦恼,也给产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平面媒体时代和传统电子媒体时代,即便是号称最自由的欧美国家,在技术和物质条件的局限下,也无法做到传播的自由。而今天,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利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自由地传播信息、交流思想。这已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不仅仅是传播媒体的进步,而是人类社会思想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即使不考虑新媒体技术在经济上为人类创造的成千上万亿财富,仅其在生活上、学习上和工作上为人类带来的巨大便利,就足以让新媒体跃上人类媒介发展史的巅峰。因此,无论赋予其多少赞美和殊荣,新媒体都当之无愧。<br>    然而,无论是自然辩证法还是社会辩证法都在证明,世间并无十全十美之物。有阳光必有阴影。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媒介的形态在不断翻新,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无所不在。我们无论是坐在家中,走进电梯,转过楼角,在上下班的车上,人在旅途,都会被形形色色的新媒体紧紧包围,犹如穿越一个没有尽头的“媒介走廊”。我们在惊喜新媒体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承受着新媒体带来的各种烦恼甚至恐惧。强制性传播有时候就是众多烦恼和恐惧的来源之一。而随着新媒体形态的不断增多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强制性传播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其中最常见的有:(1)计算机病毒、流氓软件、垃圾邮件和广告以及其他信息的强制下载、安装或扩散;(2)软件或信息、数据、图片与广告的捆绑销售;(3)手机短信或广告的强制接收;(4)移动(车载或机载)广播电视或广告的强制视听;(5)楼宇广播电视或广告以及电梯广告的强制接受;(6)数字有线电视的强制性整体平移。<br>    上述传播行为绝大多数不是受众主动寻求或愿意接受的,但却不得不接受,而且是没完没了地接受,这就是强制性传播。<br>    (二)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行为对公民和社会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br>    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行为当然有对社会和个人有利的一面,但是其危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能因为其有利就忽视其有害的一面。由于历史短暂,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行为对社会和公民的危害目前尚未充分显现。
展开
目录
    绪论<br>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br>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br>    第一章 中国新媒体发展的现状<br>    第一节 新媒体的含义<br>    第二节 网络媒体发展的现状和特点<br>    第三节 手机媒体发展的现状和特点<br>    第四节 交通媒体发展的现状和特点<br>    第五节 楼宇媒体发展的现状<br>    <br>    第二章 新媒体强制性传播的类型和特点<br>    第一节 强制性传播的含义<br>    第二节 新媒体强制性传播的类型和特点<br>    <br>    第三章 新媒体强制性传播的内容和方式<br>    第一节 网络媒体强制性传播的内容和方式<br>    第二节 手机媒体强制性传播的内容和方式<br>    第三节 户外新型媒体强制性传播的内容和方式<br>    第四节 新媒体强制性传播的共同特征<br>    <br>    第四章 北京地区新媒体强制性传播情况<br>    第一节 调查的目的与方法<br>    第二节 北京市新媒体强制性传播的基本情况及其分析<br>    <br>    第五章 沪穗蓉汉新媒体强制性传播情况<br>    第一节 沪穗蓉汉新媒体强制性传播的基本情况<br>    第二节 公众对强制性传播的感受与接受状况分析<br>    第三节 四城市强制性传播的总体接受度测算与分析<br>    第四节 沪穗蓉汉调查的主要发现和结论<br>    <br>    第六章 新媒体强制性传播的动因和效应<br>    第一节 新媒体强制性传播的影响因素<br>    第二节 新媒体强制性传播的效应分析<br>    第三节 如何加强对新媒体强制性传播行为的管理<br>    结语 本项研究的局限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br>    附录 中国新媒体强制性传播案例<br>    第一部分 新媒体强制性传播的负面案例<br>    第二部分 新媒体强制性传播的正面案例<br>    第三部分 新媒体强制性传播的中性案例<br>    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