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女,河南方城人,历任中共河南省委外宣办、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主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和社科理论研究工作,著有《河南走向现代化》、《河南改革开放30年》、《河南文化发展与繁荣》等多部学术著作,主编《河南蓝皮书·经济》、《河南蓝皮书·文化》、《崛起的中原丛书》等,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国内报刊发表论文和调研报告多篇。主持或参与完成省部级项目10多项,主持完成的多项应用对策研究成果被省委、省政府采纳。《河南走向现代化》、《河南改革开放30年》等3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
赵保佑,男,1955年生于郑州荥阳市,管理学博士,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正院级干部,河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社科研究工作,近年来侧重河南区域发展问题的应用对策研究,2001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专家,200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1项,主持完成世界银行评估项目2项,省部级社科项目20多项,先后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15项,出版《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走出黄宗羲定律的历史怪圈——中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与科学评价》等著作8部,参与撰写和主编《河南经济事典》、《抗日根据地财经史稿》、《河南开放型经济》、《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著作30多部,在《经济学动态》、《中州学刊》等报刊上发表论文、调研报告百余篇。
其他责任者简介:
毛兵,男,1967年生,河南滑县人。198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副研究员。2007年被评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社会兼职有河南省老子学会副秘书长、河南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组织管理工作与学术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河南现实问题与中原文化,主持完成省级课题两项,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论著5部,研究成果有2项获省级一等奖。
卫绍生,男,1957年生,河南项城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郑州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专注于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学研究。在《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吉林大学学报》、《中州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论建安七子的处世态度》、《陶渊明与六朝文人隐逸之风》、《六言诗起源诸说辨》、《从泛戏剧到戏剧的自觉》、《略论〈三国演义〉的整体结构特色》、《〈三国演义〉的妇女观评析》、《评〈三国演义的天人观〉》等,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出版《魏晋文学与中原文化》、《魏晋文学与政治的文化观照》、《六言诗体研究》、《文化视野中的陶渊明》、《酒文化与艺术精神》(合著)、《神秘文化与中国人》、《神秘与迷惘》等研究专著10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竹林七贤集〉辑考及研究》及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参与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原文化大典》编纂工作,任《文艺典·文学卷》副主编。主持或参与撰写的文化研究报告,多次获得省委主要领导和有关方面的肯定性批示。
李立新,男,1967年生,河南邓州市人。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甲骨学与殷商史。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兼任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副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秘书长、《黄河文化》副主编。主要从事殷商史和中原文化研究,近年在《考古与文物》、《中国历史文物》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或编著《中原文化解读》、《许氏源流》等论著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