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跨文化交流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323728
  • 作      者:
    陈雪飞著
  • 出 版 社 :
    时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陈雪飞,山东济南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2008年起在外交学院任教,现任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公共外交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跨文化交流、公共外交、社会心理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跨文化交流论》主要采用文化比较的方法,从基础理论、跨文化交流的障碍、跨文化交流的适应与能力以及实践应用等几个方面,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跨文化交流的知识,并融入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传播学等学科的观点,充分体现了跨文化交流的交叉学科特色。同时,书中结合了大量涉及外交与外事活动的案例分析,更具可读性和实用性。
展开
精彩书评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国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同世界的交往愈来愈密切。我们需要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我们也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这种需求会越来越迫切。在这个过程中,懂得跨文化交流就显得日益重要。作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本书中向读者提供了较多的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知识,这对于从事外交与外事工作的人是会很有帮助的。<br>    ——吴建民大使<br><br>    此书从理论、实践和能力建设等多个角度全面地探讨了跨文化交流的诸多问题,同时结合大量的案例进行分析,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是一部优秀的跨文化交流论著。<br>    ——外交学院副院长 郑启荣教授<br><br>    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跨文化交流已经不能再停留在如何与人打招呼的表面现象上了,而是需要深入到文化的根部,触及思维方式和心理特质,要看到会引起交流失败的细微源头。雪飞的书,就是一本关于这些内容的书。读后,会对跨文化交流有全新的观念和认识,对将要从事跨文化交流的实践者而言尤其具有启示作用。<br>    ——外交学院交流学教研室主任 文泉
展开
精彩书摘
    实证研究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鉴别不同的文化变量,识别交流中的各种文化差异;不足则在于,过于强调外在的文化结构,忽略了人在文化中的能动性,而且有些方法往往没有考虑到文化发生的背景,对文化不敏感(关于文化敏感性,参见本书第十二章)。因此,有学者提出了在跨文化研究中,特别是在使用同一份问卷、同一访谈提纲或者同一实验设计进行跨文化测量时,应该注意等值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保证问卷中用到的概念或术语在不同文化中表达的意思相同,其包括概念等值、功能等值、语言等值和测验等值。<br>    概念等值是指不同文化的人对特定概念的理解应当是一致的。比如中西方文化都看重“面子”,但在中国文化中,面子是为了谋求“群体包容”,即需要得到对方的肯定;在西方文化中,面子是为了谋求“个体自治”,即不希望别人干涉自己(具体分析参见第五章)。在这种情况下,两种文化对“面子”这一概念的理解就有出入,便不能简单地用同一问题进行比较,而需要对相关概念进行说明。因此说,跨文化比较研究的第一步是验证核心概念是否等值。<br>    ……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一章 绪论<br>一、什么是跨文化交流<br>二、跨文化交流研究的历史与现状<br>三、跨文化交流的研究方法<br>四、跨文化交流的伦理问题<br><br>第二章 文化与交流<br>一、什么是文化<br>二、什么是交流<br>三、跨文化交流的模式<br><br>第三章 文化影响感知与思维方式<br>一、文化与感知<br>二、文化与思维方式<br><br>第四章 文化模式(I)<br>一、如何界定文化模式<br>二、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模式类型<br><br>第五章 文化模式(Ⅱ)<br>一、霍尔的理论<br>二、特姆彭纳斯的理论<br>三、汀一图梅的面子协商理论<br><br>第六章 影响跨文化交流的心理障碍<br>一、焦虑<br>二、同质文化圈的理解限制<br>三、民族中心主义<br>四、刻板印象<br>五、偏见和歧视<br>六、独裁人格<br><br>第七章 跨文化语言交流之音词句分析<br>一、汉英语音比较<br>二、汉英词汇意蕴比较<br>三、汉英句法的文化差异<br><br>第八章 跨文化语言交流之语用分析<br>一、中西语言的“言辩”观<br>二、表达方式的文化差异<br>三、礼貌规则的文化差异<br>四、性别与语言<br><br>第九章 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因素(I)<br>一、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意义<br>二、文化与非语言交流<br>三、非语言交流的文化差异<br>四、非语言交流的分类<br><br>第十章 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因素(Ⅱ)<br>一、体态语<br>二、副语言<br>三、客体语<br>四、环境语<br>五、性别与非语言交流<br><br>第十一章 跨文化交流的适应<br>一、文化休克<br>二、文化适应的模式<br>三、文化调适结果的类型<br>四、影响文化适应的因素<br><br>第十二章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br>一、如何理解跨文化交流的能力<br>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要素<br>三、跨文化敏感<br><br>第十三章 跨文化交流中的谈判<br>一、谈判及其类型<br>二、文化与谈判<br>三、如何在跨文化谈判中取得成功<br><br>第十四章 跨文化交流中的团队合作<br>一、如何界定团队<br>二、跨文化团队及其类型<br>三、跨文化团队的冲突与管理<br>四、如何打造优秀的跨文化团队<br>附录《刮痧》的跨文化解读<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