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期货市场微观结构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39457
  • 作      者:
    刘向丽,汪寿阳,洪永淼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研究运用1分钟高频数据对我国三个市场、六个品种的商品期货的收益率和交易量的日内变动模式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日内绝对收益率及交易量的“L”形变化模式,并根据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交易机制及交易者心理给予了解释。在此基础上,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on,VAR)模型,研究了影响收益波动的各种因素及滞后阶数。实证结果表明:绝对收益率与交易量、持仓量之间两两存在着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通过对VAR模型进行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分析,实证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影响程度。
内容介绍
    《中国期货市场微观结构研究》以分析我国期货市场的日内效应为起点,以时间效应为主线,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我国期货市场微观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期货市场简介、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国期货市场收益率和交易量的日内效应、中国期货市场价格久期、交易量久期与持仓量久期、中国期货市场日内流动性分析、中国期货市场波动性分析、期货市场风险估计和中国期货与现货市场间信息溢出效应的研究。<br>    《中国期货市场微观结构研究》适用于高等学校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的从事定量分析的研究人员。书中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对期货交易者和监督机构进行决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精彩书摘
    1.3.2 研究方法<br>    由于期货市场是一个复杂系统,故在对其研究时必须考虑其复杂性。对期货市场的深入研究能够揭示很多虚拟经济波动独有的特征,如收益率整体的复杂性、波动的集聚性、交易间隔时间的集聚性,都反映了金融波动的正相关和正反馈效应。波动特征很大程度来源于投资者之间相互学习、投资者与环境制度之间相互反馈的结果,从市场微观结构讲,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由于期货市场的复杂性,所以应该用复杂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br>    期货市场是一个复杂性系统,其波动呈现了复杂性系统的主要特征,时间呈现了复杂性系统的另一特征。投资者何时买进和卖出是由他本人自主决策的,但是这个决策不可能不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也不可能不受到政策等环境因素以及其他一些信息的影响,每个个体都是根据他对未来的预测及其他个体的反应来采取行动,并且不断地学习和适应。虽然在系统中由于组分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容易产生混沌现象,但由于系统的自组织作用,从而可以呈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稳定性。借助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分析其规律,找出其内在特征与演化路径。<br>    将期货市场看成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①期货市场的主体是法人(机构投资者、受资者、金融中介者)和自然人(个体投资者、消费者)等具有智能的组分,他们之间存在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市场中进行活动,信息在他们之间传递。从复杂科学的观点来看,虽然每个主体都有根据自己对自身实力与周围环境及其发展前景的了解,按照预定目标来独立进行决策的自由,但每个主体的决策又不可能不受到其他主体决策及外部信息的影响。②国内外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会产生一种自组织作用,进而形成国际市场的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并成为影响市场发展的内在因素。③期货市场是开放的,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并对其层次结构与功能结构进行重组及完善。根据复杂科学的观点,虽然微观上由于市场主体之间的非线性作用而容易产生混沌现象,外部环境也会对市场的发展造成种种有利和不利的影响,但由于系统的自组织作用可以控制熵增,从而在宏观上和长期内呈现一定的有序性和稳定性,并能不断向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变化。④期货市场是动态的,它不断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而且系统本身对未来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只有运用复杂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从系统内部的结构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考察期货市场的发展演化和波动机制,揭示期货、现货市场之间的波动性关系,才能真正识别、刻画和评价其存在的风险,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促进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目录
总序<br>序言<br>第1章 绪论<br>1.1 研究背景及意义<br>1.2 相关文献综述<br>1.3 本书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br>1.4 本书创新之处<br><br>第2章 中国期货市场简介<br>2.1 中国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br>2.2 中国期货市场的管理结构与交易机制<br>2.3 中国期货市场的功能与作用<br><br>第3章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br>3.1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概念与研究意义<br>3.2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主要构成<br>3.3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研究方法与模型<br>3.4 本书对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br><br>第4章 中国期货市场日内效应分析<br>4.1 引言<br>4.2 数据描述<br>4.3 日内特征分析<br>4.4 绝对收益率与交易量、持仓量关联性动态分析<br>4.5 本章小结<br><br>第5章 中国期货市场价格久期研究<br>5.1 引言<br>5.2 价格久期<br>5.3 ACD模型估计及检验结果<br>5.4 引入微观结构变量的扩展ACD模型<br>5.5 ACD模型的应用<br>5.6 本章小结<br><br>第6章 交易量久期与持仓量久期<br>6.1 交易量久期<br>6.2 交易量久期模型估计及检验结果<br>6.3 扩展的交易量久期模型<br>6.4 持仓量久期<br>6.5 本章小结<br><br>第7章 基于ACD模型的中国期货市场日内流动性分析<br>7.1 流动性概念及研究意义<br>7.2 传统流动性度量方法及指标<br>7.3 基于ACD模型的流动性度量指标<br>7.4 我国期货市场流动性日内趋势<br>7.5 流动性影响因素分析<br>7.6 本章小结<br><br>第8章 基于ACD模型的中国期货市场波动性分析<br>8.1 引言<br>8.2 微观结构理论对久期与波动率的关系描述<br>8.3 ACD-GARCH(-M)模型<br>8.4 实证分析<br>8.5 本章小结<br><br>第9章 中国期货与现货市场间信息溢出效应研究<br>9.1 引言<br>9.2 数据描述<br>9.3 风险值的估计<br>9.4 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br>9.5 模型与检验<br>9.6 本章小结<br><br>第10章 总结与展望<br>10.1 主要研究结论<br>10.2 展望<br>参考文献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