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最后贷款人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85186
  • 作      者:
    汤凌霄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传统最后贷款人理论,最初由桑顿在1802年《英国纸币信用的性质和作用的研究》一书中系统阐述,经银行学派与货币学派之争,到1873年巴杰特在《伦巴第街——货币市场的描述》一书的集中论述,整个理论框架逐步建立起来。其基本观点认为,为防止危机中货币紧缩对经济造成实质性损害,中央银行必须履行最后贷款人功能,用良好的抵押物、以惩罚性利率向任何个人或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19世纪英格兰银行等危机处置实践证明传统理论的科学性。但随着各国实践的发展,对传统最后贷款人关于贷款主体、对象、方式及利率等操作层面的问题提出质疑。同时,最后贷款人理论也逐步丰富起来,火灾大拍卖、银行挤提模型、同业市场失灵及危机传染机制等为其奠定了坚实的现代理论基础。其基本观点是最后贷款人必须在系统性风险与道德风险之间进行权衡。在系统梳理传统与现代理论之后,转入国外最后贷款人实践与经典案例剖析。传统最后贷款人实践,选取澳大利亚、英国、美国作为代表。现代实践活动则主要分析美国针对整个市场和单个机构履行最后贷款人功能的三个典型案例。实践与案例剖析主要着眼于印证和检验既有理论。
展开
精彩书摘
    选取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国作为代表。其次,现代最后贷款人实践则主要介绍美国的三个典型案例,一是1987年美国股市危机,针对市场的最后贷款人;二是“9.11”恐怖袭击事件;三是针对单个机构的LOLR,即大陆伊利诺斯国民银行倒闭案。这些LOLR实践与案例,为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有益启示。<br>    第四部分,美国次贷危机及最后贷款人制度运作。该章从内容上看应属于第三章 ,但由于次贷危机发生在当前、应对危机的LOLR实践内容非常丰富,是LOLR理论最好、最直接的检验,值得细致梳理,因而独立成章。首先,简要回顾危机发生过程及生发机理;其次,重点考察美国应对次贷危机的LOLR运作,并对其展开评论,以便我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br>    第五部分,当前我国泛最后贷款人的问题分析。对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央行为关闭清理金融机构、推进国有银行改革多次而大额提供的再贷款,主流派肯定、少数派否定其为最后贷款人。本课题将这些再贷款现象称为“泛最后贷款人”,意指央行除了履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最后贷款人功能外,实际上还承担着应对清偿力危机的存款保险制度功能、财政功能。将其定义扩展为央行对陷人流动性危机或清偿力危机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或资本注入。并划分为流动性、偿付性与营运性三种类型。同时,对格尔木、渭南中心支行两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泛最后贷款人形成的历史原因、逻辑基础,通过对中、外经典案例的比较分析,揭示其行为特征及其经济效应。指出泛最后贷款人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将愈来愈难以维持我国金融稳定,必将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br>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br>    二、研究意义<br>    三、研究内容、重点及框架<br>    四、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br>    <br>    第二章 传统最后贷款人理论的历史脉络<br>    第一节 桑顿的最后贷款人思想<br>    一、最后贷款人概念的提出<br>    二、亨利·桑顿的最后贷款人理论<br>    第二节 通货学派与银行学派最后贷款人之争<br>    一、通货学派的观点<br>    二、银行学派的观点<br>    三、两派观点在实践中的印证——银行学派最后贷款人思想的胜利<br>    第三节 巴杰特最后贷款人理论<br>    一、巴杰特从桑顿处继承的观点<br>    二、巴杰特发展与创新的观点<br>    三、传统最后贷款人理论的简要评论<br>    <br>    第三章 现代最后贷款人理论研究进展<br>    第一节 现代最后贷款人基础理论<br>    一、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合理性——火灾大拍卖<br>    二、银行挤提模型<br>    三、同业市场失灵<br>    四、危机的传染机制<br>    第二节 对传统最后贷款人理论的挑战与发展<br>    一、最后贷款人客体——有、无清偿力<br>    二、最后贷款人方式——贴现窗口与公开市场业务<br>    三、最后贷款人利率——惩罚性利率抑或是优惠利率<br>    四、最后贷款人主体——中央银行、财政部或其他机构<br>    第三节 当代最后贷款人模型<br>    一、单期模型<br>    二、动态模型<br>    三、模型的简要评述<br>    <br>    第四章 国外最后贷款人实践与经典案例<br>    第一节 国外传统最后贷款人实践<br>    一、澳大利亚最后贷款人实践<br>    二、英国最后贷款人实践<br>    三、美国最后贷款人实践<br>    第二节 国外现代最后贷款人实践与案例<br>    一、各国有关最后贷款人情况概览<br>    二、美国1987年股市危机<br>    三、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br>    四、大陆伊利诺斯国民银行与信托公司倒闭事件<br>    <br>    第五章 美国次贷危机及最后贷款人制度运作<br>    第一节 美国次贷危机的生发机理<br>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过程<br>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生发机理<br>    第二节 美国应对次贷危机的最后贷款人运作及评价<br>    一、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LOLR功能的履行及评价<br>    二、财政部的救市举措及评价<br>    <br>    第六章 当前我国泛最后贷款人的问题分析<br>    第一节 泛最后贷款人的提出及其分类<br>    一、泛最后贷款人概念的提出与界定<br>    二、泛最后贷款人的类型<br>    三、案例剖析<br>    第二节 泛最后贷款人的行为特征<br>    一、中央银行实际上履行第一贷款人功能<br>    二、中央银行几乎无决策权<br>    三、中央银行主要提供资本而非紧急流动性援助<br>    四、针对单个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几乎成为唯一形式<br>    第三节 泛最后贷款人的形成缘由与历史逻辑<br>    一、政府对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br>    二、维护转轨期脆弱金融体系的稳健需要泛最后贷款人<br>    三、风险补偿制度的缺位使政府不得已而承担泛最后贷款人功能<br>    四、财政部与央行分工不当使央行被动履行泛最后贷款人职责<br>    第四节 泛最后贷款人的成本收益分析<br>    一、泛最后贷款人产生的效益分析<br>    二、泛最后贷款人实施的成本分析<br>    <br>    第七章 实现向现代最后贷款人制度转化的战略思考<br>    第一节 向现代最后贷款人制度转化的必然性<br>    第二节 向现代最后贷款人制度转化的三层次论<br>    一、转化的前提:基础性市场条件的构建<br>    二、转化的配套:相关性补充制度的建立<br>    三、转化的目标:现代最后贷款人制度的确立<br>    第三节 向现代最后贷款人制度转化的三大步骤<br>    一、清收贷款、市场对冲、解决遗留<br>    二、区分责任、收缩战线、集中救助<br>    三、建立规制、迎接挑战、规范运作<br>    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