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控股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秩序的稳定。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告诉我们,银行公司治理更是关系到世界经济安全。最有效的治理和监督来自外部,但中国目前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甚至缺乏,银行迫切需要依靠以董事会为代表的内部控制机制来监督和约束管理者。
《中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检验,并佐以案例研究的方法,从现代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及其董事会治理特征、中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效率影响因素、中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效率提高对策等方面,研究和探讨了中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问题。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性工作如下:
(1)介绍了委托代理、代理成本等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理论,并对其进行简要评述,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国外现代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的特点、规范及其发展趋势,不仅研究了美、英、德、日等国家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的模式、特点,而且对国外现代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的规范及其发展趋势做了分析研究。
(2)较为全面地剖析了中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的现状及治理特征,研究了中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董事会制度的现状与规范,得出了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董事会具有党委在公司治理中扮演核心角色、董事产生的行政化及董事会成员的内部化、董事会权力弱化及董事会职责边界不清、独立董事独立性质不足、银行文化构建的中国特色等治理特征的结论。
(3)提出了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效率的概念,董事会治理效率是指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收益(包括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与治理成本(包括构造成本、运行成本)之比;将影响中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效率的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方面,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董事会治理文化作为影响董事会治理效率的重要因素,并以制度建设、风险意识、民主和谐、操守文化等作为衡量因素;基于《中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研究对象的界定,将内部因素概括为6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构建了衡量中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效率的指标体系。
(4)以已经上市的12家国家控股商业银行,以及可收集到相关数据的31家城市商业银行,共43家银行作为样本,对影响中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效率的内部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首先,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以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为被解释变量,利用回归分析,检验了董事会治理影响因素与治理效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董事会规模均具有较弱的负相关性,银行董事会规模较大,造成决策成本的增加,超过由此带来的收益的增加;独立董事比例为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并不显著,独立董事的存在会对银行绩效产生一定的正面作用,但影响有限;董事长的薪酬为不显著的负相关性,反映出目前对银行执行董事薪酬制订的方案可能并不合理,无法发挥激励作用;独立董事津贴具有不显著的负相关性,独立董事对银行绩效的促进作用有改善;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与净资产收益率呈现不显著的负相关性,而与每股收益则呈现不显著的正相关性,反映出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对银行绩效并无实质影响;董事会次级委员会数量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表现为不显著的负相关性,与每股收益表现为正相关性,表明董事会次级委员会的设置有助于改善银行绩效。
(5)提出了中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效率提高的措施和路径,即:健全法律法规,改善公共治理;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环境;优化董事会结构,提升决策效率;规范董事会运行,增强董事会独立性;创新董事激励,强化董事约束;建设董事会文化,推进科学发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