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868281
  • 作      者:
    刘孝红著
  • 出 版 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马曙松,研究员倾情推荐并作序。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孝红,1970年9月生,湖北省武汉市人,博士,主要从事转轨经济与金融方向研究。现任北京高新技术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任西南证券研究所策略研究部经理。主持完成多个省、部级课题,与人合著著作多部,并在《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国际金融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曾获国家开发银行创新成果特殊贡献奖、国家开发银行创新成果二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研究》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入手,以转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主,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和金融相关理论,分析了在转型目标总和不确定和政府稳定性偏好约束下,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转型模式和路径选择,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分析了政策性金融在特定历史时期存在的合理性以及随着经济发展、市场机制深化、金融市场发育、一国发展模式和战略的变化等,其业务范围或经营模式需随之调整的必然规律;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全面系统分析了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既有因市场环境、金融深化等因素变化的外生动因。
展开
精彩书摘
    (1)技术发明的出现使得新的行动是可行的,至此,战略集合中非活性(inactivated)的部分可能会被利用。
    (2)外在冲击,如战争,与外来竞争者在生产率和创新方面的差距,如长期的萧条等,这些因素迫使参与人提高生产率和进行其他绩效上的改进。
    (3)在一个相关领域内发生了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而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制度互补性。
    (4)结果函数中的政策参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作为制度变迁的内生的累积的影响,我们可考虑下列因素:
    (1)采用新战略选择规则的实验已经在某一个人群中发生了,这些规则与传统、习俗、惯例以及制度约束并不相一致;
    (2)重复博弈的累积的结果已经在财产的分配、权力的配置和社会分工等方面产生了悬殊的差别,这被在该领域中的临界规模的参与人认为是不公正或不平等的;或者
    (3)根据确定的内外博弈规则,重复博弈的进行已经导致参与人竞争力的积累,而这些积累在现有规则框架内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单独的外在冲击还不足以产生制度的变迁。若没有像上面所罗列的那些变化因素的积累,参与人也只能在相关领域内从边际上调整他们的选择来对付外在的冲击,而不会改变选择规则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当该领域的绩效特征是令人满意的,并且参与人也认为在欲望与实际所得之间没有多大的偏差,那么创新变革的影响就是有限的。当参与人普遍感受到各自的主观博弈模型中存在着由上述外在和内在因素共同影响所产生的较大的非均衡时,就会促使参与人同时寻求对主观博弈模型的重新界定。
    只有多数参与人同时修正(创新)他们的活性选择集合规则并从一开始就系统地实施新的选择,那么那些现有的制度将不再是那些能降低参与人预期时的不确定性的新出现的选择组合的一种有效的简要表述。参与人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的竞争充满了这个变迁的过程。
展开
目录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政策性银行的起源、发展及趋势
1.1.1 政策性银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1.1.2 政策性银行的发展趋势
1.2 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发展历程
1.3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关于政策性金融概念的界定
1.4.2 关于开发性银行概念的界定
1.4.3 关于制度、制度结构的定义
1.5 政策性银行转型的文献综述
1.5.1 国外关于政策性银行转型的文献
1.5.2 国内学者对国外政策性金融的研究文献
1.5.3 国内学者对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研究的相关文献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2章 金融资源配置体系中的政策性金融
2.1 金融资源配置的制度框架
2.2 政府与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的关系
2.3 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政府的关系
2.4 政策性金融与财政的关系
2.5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关系
2.6 政策性金融制度安排的经济学分析
2.6.1 政策性金融是政府为了弥补金融市场失灵的一种制度安排
2.6.2 政策性金融是发展中国家动员社会资源、弥补市场机制不成熟和促进发展的一种手段
2.6.3 企业化的组织模式是政策性金融业务达到一定规模下的经济选择
2.6.4 政策性金融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2.6.5 政策性金融是一种预算软约束的制度设计,存在信息成本、监督成本和代理成本
2.6.6 政策性金融在原有业务领域的边际效益呈现递减性特征
2.7 政策性金融体系的组成
2.8 金融资源配置制度变迁中的政策性金融的发展趋势

第3章 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的路径依赖及转型动因
3.1 关于制度变迁动因和路径依赖的理论
3.1.1 制度变迁动因
3.1.2 制度转型的路径依赖
3.2 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初始条件
3.2.1 国家开发银行
3.2.2 农业发展银行
3.2.3 进出口银行
3.2.4 三家政策性银行的特点
3.3 对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理解
3.4 政策性银行转型的动因分析
3.4.1 国家开发银行转型动因分析
3.4.2 农业发展银行转型动因分析
3.4.3 中国进出口银行转型动因分析
3.4.4 政策性银行转型动因总结

第4章 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路径选择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分析——以开国行为案例
4.1 国开行转型后的目标制度安排
4.1.1 信用制度结构
4.1.2 产权制度
4.1.3 业务准入制度
4.1.4 筹资制度
4.1.5 公司治理结构
4.1.6 监管制度
4.1.7 运营机制
4.2 国开行转型对自身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分析
4.2.1 对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影响
4.2.2 对国开行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
4.2.3 对债券市场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4.3 不同情形下国开行信用等级变化对自身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影响的压力测试
4.3.1 国开行信用等级变化对融资成本的影响
4.3.2 不同情景下,存量债券价值下降给投资人带来的损失
4.3.3 风险权重变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4.3.4 投资者配置比例限制对国开债发行规模带来的影响
4.3.5 国开行信用等级变化对自身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影响的基本结论
4.4 国开行转型对自身及各利益相关者影响的基本结论
4.4.1 国开行转型前所从事的市场机制尚无法覆盖的政策性金融业务需要妥善安排
4.4.2 如果立即失去国家信用支持,国开行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将受到不利影响
4.4.3 国开行商业化转型可能导致债信水平下降,对国开债投资者将带来不利影响

第5章 国外政策性银行转型路径的经验借鉴
5.1 制度知识的溢出效应与体制示范
5.2 美国学生贷款协会Sallie:Mae的转型经验
5.2.1 SLM公司概览
5.2.2 SallieMae的成立及转型背景
5.2.3 SallieMae的私有化转型过程
5.2.4 SallieMae的转型经验
5.3 法国德夏银行的转型经验
5.3.1 德夏银行基本情况
5.3.2 德夏银行转型的背景
5.3.3 德夏银行转型过程
5.3.4 德夏银行的转型经验
5.4 印度产业发展银行(IDBI)的转型经验
5.4.1 印度产业发展银行概览
5.4.2 印度产业发展银行转型背景
5.4.3 印度产业发展银行的转型过程
5.4.4 印度产业发展银行转型过程中的政策支持
5.4.5 印度产业发展银行转型的经验
5.5 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的转型经验
5.5.1 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成立及转型背景

……
第6章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对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的影响分析
第7章 目标总和不确定条件下政策性银行转型路径选择
第8章 结论和后读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