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金融危机中的中国金融政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72889
  • 作      者:
    巴曙松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巴曙松,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巴曙松研究员还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主要著作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路径研究》、《美国货币史》(译著)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我们看到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出现意味深长的变化,中国经济金融体系在全球的相对重要性有所提高。这与危机中中国政府及时有力的金融政策密切相关,但如何在系统性风险增强的全球化时代加强自身实力,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改进。《金融危机中的中国金融政策》不仅探讨了已经和正在发挥作用的金融政策,而且分析了未来中国金融政策的趋势。
展开
精彩书摘
  2007年7月以来,随着更多的金融机构卷入次贷危机和资本市场的崩溃,百年一遇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从表面上讲,美国的资产价格泡沫导致了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但掩盖在“金融恐怖平衡”之下的世界经济结构失衡,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市场在急剧扩张后的脆弱性、错误的货币政策、美元主导下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和金融监管缺陷则是危机产生的深刻根源。
  1.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转移凸现了世界经济结构失衡
  在过去二十多年内,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新经济的不断涌现,全球经济快速一体化,各国利用各自不同的优势,在全世界进行产业链的重构和资源配置,使得生产率大为提高,推动各国共同进入了一个持续多年的经济繁荣时期。美国等发达国家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将大批加工产品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转移到新兴国家,而新兴国家则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出的加工产业,成为加工工业基地和世界工厂。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印度、越南、俄罗斯以及拉美一些国家的开放,全球大概有30亿左右的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工厂,带来了大量的新生劳动力和廉价商品。进入新世纪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改变了直接向美国出口最终产品的模式,变为向中国等新兴国家出口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在中国等国进行加工和装配后,再出口到美国,它们向中国等国提供零部件和原材料,生产出成品后提供给美国市场,与中国共同分享对美出口的利益。近年来,这一发展趋势从日用品、家电产品领域向机电产品和其他高新技术产品领域发展,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制造业规模因而迅速扩展并成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也使新兴市场国家充分享受了全球化红利,推动了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产生了对资源和对西方国家高端产品的大量需求,带动了全球的繁荣。
展开
目录
金融危机改变了什么
寻找后危机时期的中国金融政策主线
世界经济金融规则需要中国元素
危机后金融监管走向何方?
主权财富基金:在危机中接受大考
年金市场:直面危机冲击
城投债:在危机中崛起
公司债券与保险机构的双人舞
从“金融恐怖平衡”到“再平衡”的中国机遇
与危机脱钩
重提脱钩论:信贷周期启动下的中国经济及其影响
赤字财政:金融危机下的政策权衡
再杠杆化: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主题
走出危机看内需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初露
金融危机带来的版图重构
一样的汇率压力,不一样的市场环境
金融危机后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从周边化起步
保护危机中的真正受损者
危机中的货币政策:不只是金融市场的复苏
中国金融政策直面退出挑战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外资看空中国的理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