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009:中国应对金融危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798292
  • 作      者:
    樊纲,马蔚华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深圳市综研软科学发展基金会,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铞华先生首倡发起,旨在加强软科学研究、提升国家软实力。遵循这一战略理念,基金会于2007年7月在广东省民政厅登记注册,是一个致力于支持软科学事业发展的公益性法人机构。<br>    基金会联合发起者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华侨城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实德集团、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等9家企业及机构。<br>    基金会宗旨<br>    支持公共政策研究,促进决策科学化<br>    民主化致力于提升软实力,促进社会经济与文明建设
展开
作者简介
    樊纲,经济学博士,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兼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和转轨经济学,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专著8部。<br>    1982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经济系(77级)政治经济学专业,同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主攻“西方经济学”专业,1985至1987年赴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及哈佛大学访问研究,1988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92至1993年任《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1994至1995年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96年起创办国民经济研究所;2006年起兼任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2004年被法国奥弗涅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05年和2008年,樊纲两次被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与《观点》杂志评选为“世界最受尊敬的100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br>    马蔚华,(1949-)辽宁锦州人。招商银行执行董事、行长兼首席执行官,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在金融业具有丰富的银行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1999年开始担任招商银行行长,该行为中国首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展开
内容介绍
    《2009: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系在中国应对金融危机这一主题之下,汇集樊纲、马蔚华、曹远征、王春新、杨锐、王子先等经济学家、银行家、政府主管官员以及政策研究资深专家相关思考成果,编撰而成。《2009: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由樊纲教授特别指导,体例严谨,从不同角度分析研判当前世界的宏观经济大势,就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效果以及今后的经济走势,作了翔实深入的分析论证。<br>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迅速引起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其规模之大、程度之深、持续之久是人们始料未及的。<br>    综研软科学发展基金会以支持公共政策研究、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己任,于2009年设立“中国智库论坛”,其主旨是及时捕捉老百姓关注、政府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而做专题报告,并请专家进行点评,讲者与听众进行互动,以期推进社会对公共政策问题的思索和探讨。
展开
精彩书摘
    2004以来,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想把趋于过热的经济稳定下来,把过高的增长速度放缓下来。在两到三年的时间里,中国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政策,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还包括投资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包括主动控制外贸、允许人民币升值等等。这样的调整是我们自己主动进行的,也是必须进行的。因为12%的增长速度是不可持续的,70多倍市盈率的股市和局部地区一年之内上涨了’70%、80%的楼市价格也是不可持续的,这样的泡沫一定要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一直坚持认为在经济过热的时候,政府要采取宏观调控政策,不能放任泡沫的膨胀。在没有形成完整的市场经济时,采取一些行政手段也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因为体制基础不同,这时只使用所谓市场手段会不起作用。<br>    但是,这些政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除了政策效果本身会有一定的迟滞期以外,最重要的是这几年有三大因素抵消了政策的作用。它们是:第一,2005年股改成功后股市恢复增长时,产生的70多倍市盈率的股市大泡沫,这种火爆的股市,推动着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提高,抵消了一部分宏观政策的作用;第二,2004年以后楼市开始攀升,到2006年以后有些地区出现了房价一年提高。70%、80%的过热趋势,房地产投资迅速增长,也大大抵消了紧缩性政策的作用;第三,这几年在国际上正是国际金融泡沫要破未破的高涨期,美元流动性过剩,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扩大,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导致对我们的出口需求强劲增长,也抵消了宏观政策的作用,推动经济在两三年的时间里持续高位运行。<br>    政策总没见效,经济还在持续过快增长,人们就会以为政策的力度还不够,于是往往就再追加政策,或是在另外的领域采取新的政策,或是再加大原有政策的力度,结果,就容易发生政策“叠加”、“累积”过度的情况,一旦情况发生变化,政策开始见效,会发现政策的力度可能太大了。而这恰恰就是2008年第四季度以后出现的情况。<br>    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上面所说的三种对宏观调控政策起抵消作用的因素都开始发生变化。首先是市盈率高达70倍的股市泡沫开始破灭;9月份,政府出台了较严厉的政策,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倾向,一些地区的楼市泡沫也开始破掉。
展开
目录
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宏观经济趋势<br>一、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性质、原因与展望<br>(一)历史上最大金融危机的特殊原因: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沐系<br>(二)为什么大危机不会导致大萧条: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作用<br>二、我们要从危机记取的教训<br>(一)泡沫总是要破的<br>(二)严防债务链过长,杠杆过大<br>(三)宏观调控的重点首先应该是防过热、防泡沫<br>(四)回归实业——服务业的发展要为实业服务、与实业相适应,防止“服务业赶超”<br>(五)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应先注重基础制度<br>(六)国际货币金融制度存在重大缺陷,亟待改革<br>三、中国经济快速下滑的原因:自我调整与外部冲击<br>四、全球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衰退对中国的多重影响<br>(一)恐慌心理的蔓延<br>(二)世界市场价格急速下降对一些产业的冲击<br>(三)出口订单减少<br>五、我国当前的宏观政策和预期效果<br>(一)当前的主要政策取向<br>(二)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若干特点及其特殊效果<br>(三)政策何时起作用<br>六、充分利用危机中的积极因素<br>(一)中国经济是当前世界最健康的经济之<br>(二)充分利用对危机影响的一些抵消因素<br><br>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中国银行业<br>一、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30年简介:以招行为例<br>(一)坚持战略领先<br>(二)坚持管理创新<br>(三)坚持文化建设<br>二、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br>(一)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中国经济<br>(二)当前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压力及应对举措<br>三、中国银行业发展前景展望<br>(一)未来中国经济金融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四大支撑动力<br>(二)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六大严峻挑战<br><br>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及其效果评估<br>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br>二、中国经济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br><br>香港队金融危机的政策及其效果评估<br>一、政策和效果<br>(一)稳金融:维护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稳定<br>(二)撑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急需的资金支持<br>(三)保就业:以保持和创造就业为首要任务<br>(四)纾民困:照顾社会、特别是中产和弱势社群的需要<br>(五)扩合作:加强与内地经济合作<br>(六)促发展:化危为机,推动发展<br>二、经验和启示<br>(一)财政扩张:采取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br>(二)稳住地产:努力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br>(三)危中有机:既要应对挑战,更要抓住机遇<br>(四)强化金融:应对危机与巩固金融地位并举<br>(五)扶助基层:扶困救急从受助到自助<br>(六)合力抗敌:推动区域合作,连手应对危机<br>三、结语<br><br>经济危机中的宏观策略与未来投资<br>一、全球宏观投资策略<br>二、30,000英尺高度看问题<br>三、3,000英尺高度看问题<br><br>后危机时代世界贸易走势及我国的选择<br>一、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世界贸易<br>(一)2008年四季度至2009一季度世界贸易急剧坠落<br>(二)世界贸易急坠的影响因素分析<br>二、世界贸易正走向复苏<br>(一)世界经济企稳回升<br>(二)发生金融第二波可能性大大减少<br>(三)二季度以来世界贸易走出低谷<br>(四)PMI指数等先行指标持续回升{<br>(五)世界贸易复苏的可能途径<br>(六)2009年和2010年世界贸易预测<br>三、后危机时代世界贸易不会改变的长期趋势<br>(一)经济全球化总体趋势不会根本改变<br>(二)世界贸易不会根本改变的八个长期趋势<br>(三)世界经济贸易在3~5年调整期内会维持中低速增长<br>(四)从长期看世界贸易和投资仍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br>四、关于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十大认识问题<br><br>我国核电发展现状<br>一、世界核电发展现状与趋势<br>(一)世界核电发展历程<br>(二)世界核电发展现状<br>(三)世界核电发展趋势<br>二、我国核电发展历程与现状<br>(一)我国核电发展历程<br>(二)我国核电发展现状<br>三、我国核电规模发展具备的基础和条件<br>(一)在核电产业链各环节均具备了规模发展的能力<br>(二)核燃料保障能力逐步增强<br>……<br>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br>2009年国内外油行业发展概述<br>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