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以来江南大部、华南北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两成以上,其中江西大部、福建西北部、广东北部、湖南南部的部分地区偏多五成至一倍。江南、华南主要多雨区(雨量大于400毫米区域)平均降雨量达587.8毫米,降雨量之多为历史同期第一位。
与此同时,中国大部分地区持续遭遇高温酷暑的困扰。
7月5日,北京南郊观象台的气温飙升至40.6度,突破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气温极值;6日,西安气温再创新高,日最高气温达39.5度,是自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6日15时,山东省有85个气象观测站最高气温超过37度,其中有46个观测站最高气温超过了1970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气温极值;6日下午14时,郑州最高温度攀升到39.9度,这也是郑州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的第二高温值;7月5日,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再次出现高温炎热天气。保定、廊坊、石家庄、邢台等地有18个县市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了40度;6日,河北省继续出现高温酷热天气。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有55个县市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了40度。
气象部门通过卫星遥感监测与实地测墒分析表明,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目前,河北省农业干旱恶化迅速,部分地区旱情严重。其中张家口、承德、秦皇岛、保定、邢台、邯郸等地部分地区旱情较重……
极端气候事件越来越频繁,强度越来越大,人们心中的疑问也就越来越强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从美国总统奧巴马2009年11月访华时提出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口号中找到答案。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60多年里,世界各国依托石油发展实体经济,在造就辉煌经济奇迹的同时,还带来了另一个严重后果,便是世界气候逐渐恶化。中国现在出现的气候反常现象,其背后推手是越排越多的二氧化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对全球范围可持续发展的最严重挑战。气候反常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1250亿美元——这比每年给予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资金总额要高得多。到2030年,经济损失更将达到3400亿美元。传统实体经济若继续增长,意味着气候进一步恶化,各种极端气候现象将会相继出现。与一般的环境污染物不同,二氧化碳排放有较强的越界污染性,任何国家都无法借用以往转移生产的方式来自我局部解决。气候变化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硬约束,调整实体经济发展方向,向“改善气候”所要求的新经济转型势在必行,而这种新经济正是低碳经济。
有关资料显示,“低碳经济”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也已迫在眉睫。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事实上,不仅仅是英、美,从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到欧洲的德国、法国,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危机、抢占经济制高点的战略选择。2008年7月,G8峰会成员表示,将寻求与佣e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实现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与会各方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方向上并没有分歧,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共识。低碳经济作为全球共同的发展目标已经确定。
在中国,低碳经济同样受到重视,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动。2007年9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人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