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组织本身实力和生存能力的增强与提升,还是组织内外关系的优化与完善,本质上都需要信用并且离不开信用。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信用不仅产生效益和物化的社会财富,而且产生和谐和精神化的社会财富。
尤其突出的是,在市场经济社会,顾客和市场是铁面无私的审判官,企业如果背叛顾客,不诚实经营,一味走歪门邪道,其结果必然是被市场所淘汰。
启示:
信用是塑造企业形象和贏得企业信誉的前提,信用是商业竞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砝码,信用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3.国家信用
信用是国家的立国之本,政府对国家的治理,无论对内对外都离不开信用。
中国古代政治伦理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认为国家的领导者应当以诚心诚意的态度和方法去取信于民,进而达到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太平清明。唐代魏征在给太宗皇帝的上疏中写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贞观政要。论君道第一》)治国之道,在于贵德崇义,而德义的主要内容则是信用。
柳宗元说:“信,政之常,不可须臾去之也。”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致于败。”以上言论说明,长久以来信用精神一直是领导者治理国家的原则和规范,在现代社会,民主政治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要把权利平等的国民凝聚在一起,要与别的国家和平交往、分工协作,更要求把信用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