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制定税收筹划方案。该步骤是税收筹划的核心。首先,依据之前的步骤判断企业发生的涉税项目的性质,明确可筹划的税种;其次,分析涉税项目,寻求筹划空间;再次,制定备选筹划方案及相关配套方案<会计处理、财务运作、经营管理等);最后,对各个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依据成本效益原则选择最优方案。
(5)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税收筹划方案在经过管理层批准后,即可付诸实施。在实施之前要尽量与税务机关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实现税务协调,确保税收筹划的合法性。方案实施时要及时监控方案实施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例如各部门是否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方案,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方案是否存在漏洞;或者国家税收政策是否有变化等。当然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追踪方案实施的情况和结果,并对实施绩效进行评估,考核其经济效益和最终效果并反馈给管理层。
2.税收筹划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由于各个企业都有区别与其他企业的独特之处,因而税收筹划方案设计具有复杂的操作规程和灵活的运作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税收筹划方案设计就无章可循,税收筹划方案设计的基本流程是相对固定的,因而筹划方案设计也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依据涉税要素的类别税收筹划方案设计有以下基本方法:
(1)税制要素筹划法。税制要素包括纳税主体、课税对象、税率、税基、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等。任何一个税制要素对影响企业的应纳税额,因而,进行税收筹划就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各个税种的基本要素和相关规定,以发现筹划空间。税种要素筹划方法主要通过纳税主体筹划、纳税范围筹划、税基和税率筹划、递延税收筹划。
纳税主体筹划:即通过对纳税人身份的合理界定或转化以减少或降低纳税人承担的税收负担,或者使纳税人避免承担某项纳税义务。纳税主体筹划方法简单,十分便于操作。使用该方法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纳税主体(纳税人)的含义(内涵和外延)。首先,在我国不同性质的纳税人适用的税收政策差异较大,这就给税收筹划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例如,纳税人可以通过企业性质的选择享受不同的税收政策,可以选择个体工商户、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或者是公司制企业等。其次,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纳税人可以通过转变纳税人身份进行筹划。企业应该通过比较这两类纳税人应税销售额增值率与税负平衡点的关系,合理选择税负较轻的纳税人身份。再次,纳税人可以通过合理的运作,使自身不符合成为某税种的纳税人以规避税收。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变子公司为分公司或分支结构等途径,从而使子公司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而成为非纳税人。
纳税范围筹划,即企业通过合理安排经济行为和业务内容等纳税事项,避免其进入纳税范围,从而达到规避税收支出或避免纳税义务的目的。税收制度明确规定了各个税种的具体纳税对象和征税范围,纳税人要认真研究税收制度,寻找不属于征税范围的内容。该方法一般涉及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税种。例如,我国消费税只针对特定的消费品征收,纳税人可以通过调整投资决策,避开应税消费品投资,投资于未被列入消费税征税范围的商品以规避消费税。再如,《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的营业税的征税范围主要涉及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和服务业这七个行业,而且不同行业适用不同的税率。纳税人可以在不同行业间进行筹划。另外,纳税人也可以利用营业税中劳务发生地的选择,使相关劳务转移到境外,从而跳出营业税管辖范围以规避营业税。
税基和税率筹划,即纳税人通过税基和适用税率的选择来减轻税负的筹划方法。税基和税率是影响税收负担最直接的因素,也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要关注的重点。纳税人税基筹划主要从实现税基最小化和控制或安排税基实现时间这两个角度来操作。纳税人要充分利用亏损弥补、免税收入等政策实现税基最小;通过税基的合法调整实现税基均衡,利用税金递延来降低整体税负。纳税人税率筹划主要指纳税人利用课税对象界定上的非确定性进行筹划,即通过改变税基分布或区域差别来调整适用税率,从而降低税收负担率。
……
展开